精彩评论




一、引言
普洱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到的发酵工艺和陈化潜力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提升其收藏价值和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由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若干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开始采用各种形式对新茶实行人为干预使其看起来更像陈年的老茶。这类表现被称为“做旧”。本文将围绕普洱茶生茶做旧的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其常见手法及危害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保存技巧和应对措施。
---
二、普洱茶生茶做旧的主要手法
1. 湿仓做旧
湿仓做旧是将新制的普洱茶放置在高湿度环境中,通过人工调节温度和湿度来加速茶叶的陈化过程。这类方法虽然能让茶叶短期内呈现类似老茶的外观,但过度湿仓会引发茶叶发霉,产生有害物质如黄曲霉菌,作用人体健康。湿仓茶常常伴有刺鼻的仓味而非真正的陈香味。
2. 高温高湿烘焗做旧
高温高湿烘焗做旧是另一种常见的做旧手法,通过密闭环境下的高温暴晒和喷水操作,使新茶快速呈现出老茶的特征,如油润的外观和红褐色泽。这类形式往往破坏了茶叶的内在结构致使口感单一,缺乏层次感。
3. 生熟混拼做旧
生熟混拼是将少量熟茶与生茶混合后压制成型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以混淆消费者对其真实年份的判断。这类做法在2005年至2008年间较为流行,但由于叶底中生熟分布不均,容易被细心的饮茶者识破。同时此类工艺也违背了普洱茶的传统制作理念。
4. 其他工艺性做旧
有些商家为了改善新茶的口感,会采用红茶工艺中的烘青技术,通过升级茶叶的甜度来迎合市场需求。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清甜的口感,但长期饮用可能掩盖了普洱茶原本的风味,甚至损害其品质。
---
三、做旧普洱茶的危害
1. 健康风险
做旧期间利用的湿仓或高温烘焗技术,可能引起茶叶滋生霉菌或其他有害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湿仓茶,其中的黄曲霉菌含量超标,长期饮用可能引发肝损伤等疑问。
2. 品质下降
做旧茶常常缺乏自然陈化的韵味,即使表面看起来“老成”其内质却远不及真正经过时间沉淀的老茶。做旧手法往往破坏了茶叶的天然结构,使其口感单薄、香气不足。
3. 市场秩序扰乱
不良商家通过做旧手段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扰乱了普洱茶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不仅减少了消费者对普洱茶的信任度,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
四、怎么样鉴别做旧普洱茶
1. 观察外观
真正的老茶常常色泽深沉、油润自然,而做旧茶则可啮现过于鲜艳的颜色或异常的光泽。湿仓茶也许会有明显的霉斑或异味。
2. 闻香气
老茶散发出的是淡雅的陈香或樟香,而做旧茶则可能带有刺鼻的仓味或人工添加的香精气味。
3. 品尝口感
真老茶口感醇厚、层次丰富,而做旧茶往往甜度偏高但缺乏回味,甚至可能带有苦涩感。
4. 检查叶底
老茶的叶底柔软、均匀,而做旧茶的叶底可能参差不齐,甚至出现生熟混杂的情况。
---
五、普洱茶生茶的保存技巧
1. 选择适宜的存储环境
存储普洱茶时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建议将茶叶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20℃左右)和湿度(60%-70%)。假使条件允许可采用陶罐或紫砂罐密封储存。
2. 定期检查
定期开箱检查茶叶的状态,保证未有时或发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选用措施,如晾晒或更换存储容器。
3. 避免频繁开箱
频繁开箱会影响茶叶的稳定性,建议每隔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即可。每次取出适量茶叶供日常品饮,剩余部分继续密封保存。
4. 科学堆放
在仓库中堆放茶叶时应关注分层摆放,避免重叠过多造成局部过湿或过热。同时可在底部铺设竹席或木板,以增强透气性。
---
六、应对做旧茶的措施
1. 升级鉴别能力
消费者应学习普洱茶的基础知识,掌握鉴别做旧茶的方法,避免盲目购买。可以通过参加茶艺培训课程或咨询专业人士来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
2.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或商家购买普洱茶,避免从不明来源处购入。正规渠道销售的茶叶多数情况下附带详细的生产信息和检测报告,有助于消费者理解产品的优劣状况。
3. 理性消费
普洱茶的价格与其年份密切相关,但并非年份越久越好。消费者应依照自身需求合理选择,不必一味追求高价的老茶。对价格异常低廉的“老茶”需格外警惕。
4. 违法行为
假使发现商家存在做旧行为,可及时向相关部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为净化市场环境贡献力量。
---
七、结语
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其特别的陈化潜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面临着做旧现象带来的挑战。面对这一疑问,咱们需要从个人认知、市场规范和法律监管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推动普洱茶行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从业宅都应秉持诚信原则,共同守护这片充满生机的茶文化领域。
大家还看了:
编辑:普洱茶-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guanxian.org/consult/chaxun/2488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