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调解是一种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形式。在调解期间有时会出现一方或双方逾期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那么调解再逾期将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续影响呢?本文将围绕这一疑问展开探讨。
调解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高效、公正地解决民事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在实际操作中,调解协议的履行并不总是顺利。一方或双方逾期履行调解协议,不仅损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司法权威造成负面作用。本文将分析调解再逾期的法律影响,以期为当事人和相关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调解再逾期将面临的法律结果
1.强制实施
当一方或双方逾期不履行调解协议时,对方可申请强制实施。依据《人民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理强制实行申请后,应该在法定期限内采用强制措施迫使被实施人履行义务。强制实行措施涵盖但不限于冻结、划拨被实施人的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被实行人的财产等。
2.支付违约金
在调解协议中,双方可预约逾期履行调解协议的违约金。当一方逾期不履行调解协议时另一方有权需求其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由双方在调解协议中协定,但不得高于实际损失的赔偿范围。
二、调解后逾期还款的后续影响
1.加剧债务负担
逾期还款会引发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加剧。一方面,逾期还款会产生罚息,增加债务人的还款压力;另一方面,逾期还款可能致使债权人选用诉讼手段追务,进一步增加债务人的经济负担。
2.作用个人信用
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日益完善逾期还款会对债务人的个人信用产生不良影响。一旦个人信用受损,债务人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如难以申请信用卡、贷款等。
3.可能引起诉讼风险
逾期还款可能引起债权人向提起诉讼,须要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债务人将面临更大的诉讼风险,可能致使财产损失、声誉受损等严重影响。
4.影响家庭和谐
逾期还款可能对债务人的家庭和谐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成员可能因为债务疑问产生矛盾,甚至引起家庭破裂。
调解再逾期将面临强制实施、支付违约金等法律结果。逾期还款则会加剧债务负担、影响个人信用、可能引起诉讼风险以及影响家庭和谐。债务人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应按期履行还款义务,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债权人在遇到逾期还款情况时,应及时采纳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