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后一次时效:两年还是三年?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借贷关系日益频繁欠款成为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关于时效的疑惑常常引发争议。本文将围绕最后一次时效是两年还是三年这一话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案例实分析。
时效是指债权人在一定期间内未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引发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影响。我国《民法典》对时效有明确规定,其中之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欠款合同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是说理应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在实际操作中,关于最后一次时效的疑问,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1. 两年时效说:部分观点认为,时效理应为两年。起因在于,《民法典》之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而依照《人民条例》第七条规定信用卡欠款的时效一般为三年。 在其他类型的借款中,时效应该为两年。
2. 三年时效说:另一种观点认为,时效应该为三年。依据《民法典》之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欠款合同诉讼时效为三年。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为10年,而网贷一般在与借款人最后一次还款之日起3年内实起诉。 最后一次时效应该为三年。
为了更好地说明疑惑,咱们来看一个案例:
甲向乙借款10万元,预约2020年1月1日还款。乙未能准时还款。甲在2020年2月1日向乙发出催款通知,乙在2020年3月1日回复表示愿意分期还款。后来,甲在2021年1月1日再次向乙发出催款通知,但乙仍未还款。此时,甲是不是可以在2023年1月1日之前起诉乙?
依据《民法典》之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甲的时效为三年,从2020年1月1日起计算。 甲在2023年1月1日之前起诉乙是合法律规定的。
1. 时效多数情况下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在最后一次时若是债权人在三年内未提起诉讼,则丧失胜诉权。
3.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可引起诉讼时效中断,时间重新计算。
4. 债务人可诉讼时效过期为由拒绝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实行,可以这一抗辩。
最后一次时效为三年,而非两年。债权人在进展中理应关注诉讼时效的疑问,以免丧失胜诉权。同时债务人也不应忽视诉讼时效的抗辩权,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注:本文为自动排版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00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