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社会看点

水浒学者刘传录:快餐文化盛行不能丢弃传统文化

发布:2013-12-9 12:11:26  来源:冠县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泰安有这样一名年轻的文化学者,自幼痴迷于水浒的潜心研究,两年前他的力作 《第三只眼睛读水浒》 引起读者的轰动。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山师大博士生导师杜贵晨教授曾赞之:“新见迭出,文笔清奇,赏心悦目,时欲拍案,作者识高见微,胆大心细,胸明笔利。”

他叫刘传录。

《水浒传》自出版以来,不同角度的解读颇多,许多文化学者对之乐此不疲,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解读名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解读过的人太多了,涉及到的角度也多,要言人所未言且谈出新意来,确实不容易。

刘传录说:“《水浒传》作为一种文化在鲁西南很普及,我老家离梁山很近,所以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梁山好汉的故事。8岁那年到外祖父家上学,刚去的时候由于方言的原因,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我玩。就在那个时候,在舅舅屋里发现了两套水浒传,于是没事的时候,就把它当连环画看。刚开始只是看热闹,后来就开始比较谁武艺高,再后来看的多了就慢慢被其中英雄好汉的事迹所吸引了。在我最孤独的时候遇到了《水浒传》,它带给我很多的快乐,从此我就开始痴迷上了它。”

不仅仅是少儿时期的痴迷,刘传录长大以后在水浒的研究上也下了一番苦工。他提出水浒传中的天罡地煞理论,在水浒学界和水浒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刘传录说:“水浒中的许多英雄好汉都是入了宋江的一个套。他利用天罡地煞的传说加上玄女娘娘送给他的三卷天书,抓住了话语权。水浒传中宋朝的好汉并不是都愿意当土匪,宋朝的军官没有投降将军,他为什么要投降土匪呢,他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们是天罡地煞下凡的星宿,我们要在一起争取一个快活的将来。他就是用这种星宿说理论抓住了人心。”

刘传录认为: “山东人在《水浒传》中体现的是一种侠义和热情,各个都是忠义之士,像武松打虎展现的仅是他英雄的一面,可他也是个普通人,面对那么漂亮又主动投怀送抱的嫂子潘金莲,武松不可能不动心,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维护道德伦理,这就是我们山东人的特点。”

除了水浒之外,刘传录在泰山文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说:“在编书的过程中有幸与泰山结缘,我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秦始皇的老家在泰山,当然这样说显得通俗了点。然而学术方面,嬴秦的发源地是泰山,这就无形中把秦的发源地落脚到了泰山脚下。因为泰山文化最初的信仰是东夷文化,秦始皇是东夷的后代,所以他的信仰自然是泰山文化。人祖庙全国只有两个,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建了人祖庙纪念父亲,一个在咸阳一个在泰山,名叫三官庙,现在还在我们泰山之上,这足以说明他对泰山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过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特别是陕西人,直接打电话来骂我,本来以为陕西人对这个问题会很感兴趣,结果却适得其反。”

刘传录因长时间着迷于伏案研究和写作,他的身体开始渐渐的有些吃不消。2011年起,他的颈椎增生压迫到了神经,使他经常会出现一些头疼、头晕、左臂发麻、刺痛的症状。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长椅上铺着一床厚厚的被子,刘传录说:“现在坐的时间长了脊椎会受不了,胳膊也疼得厉害,铺床被子好方便在沙发上躺躺,歇一会儿。”

谈及研究水浒对其儿子的影响时,刘传录说:“他现在对历史的研究也很有兴趣,我外出考察时会经常带着他。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带他去北京旅行,别人都带孩子去爬长城,我却带着他游览了一遍北京的高校。从那时起,儿子就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考上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考古专业。也正是因这样,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校长和老师邀请我给所有的家长讲了一堂水浒课,让大家更为深刻的去了解水浒,让水浒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

 “现在快餐文化盛行,年轻人又颇为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书籍,这种损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一把年纪的我,每天要被家人催促去医院打针,还要对手臂进行物理治疗,这也没有影响到我对水浒的研究和持续写作。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们真的应该褪去浮躁,静下心来慢慢的挖掘出一本好书,吸取它的精华、读懂它的真谛。一本好书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寓意将会成为陪伴你一生的宝贵财富。”

  这是一个文人的执着,这是一本好书的魔力!刘传录,他用他的精神,让人们懂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他用他的执着探索,使我们得以一目了然的了解晦涩古籍。文人之于我们的意义,更多的是将更好的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刘传录,他做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