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社会看点

120年前“公务员”真题面世:什么都要懂(图)

发布:2014-2-19 12:20:12  来源:新浪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甲午战争那年江南乡试考卷现身 甲午战争那年江南乡试考卷现身  江苏状元获立“朝元”匾额 江苏状元获立“朝元”匾额

  位于夫子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将在青奥前开馆。科举博物馆自筹建起已同步展开文物征集工作。现在筹建组已征集到相当数量的科举文物真迹,包括试卷、匾额、武举石、器具等。目前正进行文物修复、装裱,为开馆展陈做准备。这些宝贝长什么样?它们讲述怎样的科举故事?昨日,记者来到存放征集文物的“藏宝处”一探究竟。    

  今年是甲午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120年前的那场甲午中日战争。最近,“中国科举博物馆”筹建组就从民间藏家手上征集到了甲午战争那年,江南贡院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卷(如上图 马金摄)。历经120年的漫长岁月,泛黄的宣纸边角虽然有些破损,但“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江南乡试”的字迹及考试题目依然清晰完整。

  记者发现,当年的这场“公务员”省级考试共3份考卷分3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经”、第三场考“策五道”。“古代科举考试,历史上已有的文化知识、治理国家的能力都要考。”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解释说,古代官员分工不明晰,以知府这一级官员为例,既要管军事,又要管民生、教育、农业、税收,甚至还要审理案件,所以什么都要懂,“科举考试其实就是选拔全能型人才。”

  江苏状元获立“朝元”匾额

  匾额红底黑框,中间刻有“朝元”两个金字(如下图 马金摄),两边用金粉书“为中式戊戌科状元孙承恩立 皇清顺治十五年孟三月嗀旦”。其中,“朝元”二字大气浑厚、遒劲有力。

  科举时代,应考者必须跨过四大步,首先经县州级考试“童试”,考中者称秀才;再经省级考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国家级考试“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的“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其中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清朝制度规定,除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他新科进士还要在保和殿进行一次考试,并特派大臣阅卷,即朝考。

  孙承恩就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考的第一名,称为朝元。据史料记载,孙承恩是今张家港市凤凰镇人,自幼好学,以文才著称乡里。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浙江考生的落榜考卷首度露面

  古代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以江南贡院为例,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足见当时考生数量之多。然而,中榜者寥寥,绝大部分考生只能面对落榜的现实。在科举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中,有一份浙江龙游考生叶焕章的落榜考卷。“这是难得一见的落卷。”周道祥说,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落榜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们一般会把印有“落卷”的首页撕掉,所以完整保留下来并被发现的很少。

  以往发现的科举考卷,不是黄纸黑字就是白纸黑字,而这份“落卷”通篇全是红字。“这跟严格的科举考试纪律有关。”秦淮区文化局局长赵久明告诉记者,明、清两代,为防止考官认出相熟考生的字迹徇私舞弊,阅卷官不允许批阅考生的亲笔答卷。考生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再由对读官校对无误后,送交阅卷官批阅,称为朱卷。而在落卷首页上,盖有弥封所官、誊录所官、对读所官、阅卷所官等六个印章,这表示一旦阅卷出现差错,将追究盖章六部门相关官员的责任。

  武状元能举起330斤的石头

  科举制是中国创造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科举则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创举。想当武官,不仅要考文化知识,还要考刀、马、弓、石等武艺。其中,托举石头考的就是武官的力量,曾被武状元举起的石头就称为“武举石”。

  目前,科举博物馆已征集到好几块遗存在民间的武举石。其中最重的一块,与人的膝盖差不多高,重达330斤,上面还刻着“鳌头”两字。“古代获全国第一的武状元,通常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赵久明透露,这块武举石是从一户科举世家的后代那儿找到的。

  本报记者 马金

(原标题:120年前“公务员”省考真题面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