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花边杂烩

童庆炳个人资料生平简介 童庆炳去世原因得了什么病

发布:2015-6-15 11:10:35  来源:网络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人物简介

童庆炳,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撰写发表了论文200多篇,独立著书十余部,由他出任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在上述著作中他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其中主要的有:

1、文学审美特征论。20世纪80年代初他对“形象特征”说提出怀疑。童庆炳的研究结果是以文学“审美特征”说取代文学“形象特征”说。“审美特征”说强调文学必须有诗意情感的灌注,文学与非文学区别不完全在有没有形象,而在文学是否有对生活的情感评价,即有没有审美的品格。这是“新时期”开始之际公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收获。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推进。他主持的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出版了最终研究成果60万字的《现代心理美学》和“心理美学丛书”(14种),总共15部著作。在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和西方资料的基础上,以“体验”为关键词,建立起了中国文艺心理学新体系。许多学者认为,童庆炳领导的团队的研究把朱光潜教授3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3、“创作美学”新鲜观点及其巨大影响。1987-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合作开班作家硕士研究生班。这些授课内容后来经过整理成为专著《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全书共16章,提出并解决了文学创作中一系列问题。

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文体学。上个世纪90年开始,童庆炳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学术界的“语言论转向”的思潮,他把文学语言的研究转为文学文体的研究,经过数年研究完成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理论界从完整的意义来探讨文学文体的第一部专著。更重要的是,他把文体看成一个系统,并认为文体可以区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体裁——语体——风格。他不是把文体封闭在文本语言的结构中,而揭示出文体与作家个性、时代精神、历史文化的联系。这一学说被认为是目前文学文体学最为完善的理论。

5、面对现实,提出文学的“人文—张力”说。近年来,出于社会现实的关切,童庆炳开始思考当代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他们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既要历史进步,也要人文关怀,当两者陷入悖反之时,不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不要在“葡萄园”和“现代矿井”之间进行选择,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中保持“张力”,这正是作家的诗性生存方式使然。我以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批判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6、文化诗学——文艺学学科新方法论。鉴于三十年来文艺学学科由外部研究转入内部研究,后又由内部研究转为外部研究,童庆炳和本学科点的同仁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力图超越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分,把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微观的作品语言分析的方向拓展,一方面向宏观的文化语境的分析拓展,在审美关照下,实现双向拓展。特别要求把作家的作品、理论家的理论放置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去把握。

童庆炳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文学概论》(198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1989)、《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1990)、《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1993)、《文学审美特征论》(2000)、《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童庆炳文学五说》(2001)、《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2001)、《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2001),《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2002)、《现代诗学问题十讲》(2005)、《童庆炳文集》四卷(2006)、《美学与当代文化研究讲演录》(2007)、《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2007)、《童庆炳谈文心雕龙》(2008)、《童庆炳谈文学观念》(2008)、《童庆炳谈文体创造》(2008)、《童庆炳谈审美心理》(2008)、《童庆炳谈古典诗学》(2008)、《文学审美论的自觉》(2011年)等。这些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朝鲜文、越南文等。

分页:[1] [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