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花边杂烩

探清水河是什么曲种 不是太平歌词是北京小调

发布:2018/3/17 8:23:14  来源:冠县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桃叶那尖上尖,柳叶儿那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啊公,细听我来言呐……”每当《探清水河》旋律响起的时候,台下的迷妹都会对着舞台上的张云雷尖叫,作为相声小鲜肉张云雷的拿手戏,几乎是每一场演出必唱曲目,《探清水河》是什么曲种?属不属于太平歌词?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背后究竟有怎样动人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一来为大家揭秘!

探清水河是什么曲种 不是太平歌词是北京小调

探清水河是什么曲种

首先科普一下,《探清水河》曲种是北京小调,不是太平歌词,这首曲子是郭德纲改编以后的版本,德云社演出当中经常演唱,很受观众的喜爱,和岳云鹏的《送情郎》以及张云雷的另一首《白蛇传》堪称德云社三大人气小曲。

北京小调和太平歌词有什么不同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从北京的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在京、津、冀广为流传。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埋没。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唱”的重要组成,太平歌词与常用作“垫头”的开场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

像郭德纲比较拿手的是太平歌词,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致力于将以前的被埋没的段子重新发掘出来,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进行再创作,将很多的曲艺形式都融入到相声中,这才有了德云社舞台上很多精彩的唱段。

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曲目

《大实话》、《劝人方》、《发四喜儿》、《百忍图》、《大西厢》、《画扇面》、《送情郎》、《山东二簧》、《照花台》、《休洗红》、《骷髅叹》、《白蛇传》、《叫小番》、《摇篮曲》、《剑阁闻铃》、《五龙捧圣》、《灞桥挑袍》、《军乐歌》、《金陵塔》、《太公卖面》、《韩信算卦》、《秦琼观阵》、《关黄对刀》、《杀四门》、《文王卦》、《层层见喜》、《煤山恨》、《高亮赶水》等等。

《探清水河》是流行于北京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属于北京小调。

在北京小调中,时调小曲又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里所说的时调小曲,指的是艺术形式比较规整的传统小调和用它的曲调填词编唱的时兴小曲。其中的《探清水河》和《李方巧得妻》是用“照花台调”(也有人称作“无锡景调”或“探清水河调”)填词而成。

由于职业艺人在演唱中的加工琢磨,使时调小曲更具市民的趣味性,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曲式结构更富变化,从而博得了更多市民的喜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随着德云社的走红,岳云鹏、张云雷、郭麒麟等青年相声演员经常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唱这些代表性的小调,让这些传统曲目也渐渐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了解完了探清水河曲种知识,你知道这个小调背后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吗?很多人喜欢听,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还因为曲子背后讲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青年男女,女的叫大莲,男的叫小六,大莲因为父母抽大烟耽误了婚姻大事,喜欢上了小六,两人夜晚幽会被父母发现受到责罚,大莲一时想不开跳了清水河,而小六痴情不改,也随她一起跳了河,一对年轻人成了苦命鸳鸯,后来用这首曲子来纪念两人真挚的爱情故事。过去众多的小唱本中都收录了这首《探清水河》,现在广泛流传的是改编以后的。

不仅唱词版本有很多,据说爱情故事的结局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结尾一:小六祭奠完大莲之后,只身来到北京,到东城区豆芽菜胡同,在一个鞝鞋铺当了一个学徒工,出师以后终身不娶;

结尾二:小六被他亲娘舅推到河里面去,因为小六有伤风化、辱没祖宗,所以不得不这么做;

结尾三:当地的官员看上大莲的美色逼大莲做小妾,坚贞的大莲死活不从,官员记恨在心,叫了一帮人深夜里把大莲推到了清水河里,小六知道后砍死了官员,然后投案自首,被发配新疆,不知所终。不管怎么说,结局都是以悲情而告终,留给后人的,只有这首《探清水河》。

张云雷作为德云社新生代人气演员,因为擅长演唱太平歌词很受观众喜爱,《探清水河》作为他的代表作也一直备受追捧,因为长相帅气,唱腔优美,张云雷成为了继岳云鹏以后,德云社的又一位“网红”演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为网络收录,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及不符合规定,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删稿请发至E-mail:4143080@qq.com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