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热闹的所在。“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六七步如行四海五洲”——戏楼因娱神而建,小舞台上演绎的,却是人间的大智慧。
“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人生既是演戏,社会便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忘却前尘往事,凝神端坐戏楼之前,弦索胡琴响起,艳丽的脂粉、动情的演绎,闹哄哄的一出戏,释放出了人间的欢乐悲喜。
山陕会馆戏楼:
本是方寸之地 演绎万千人生
中国戏曲的最原始功能,其实是祭祀娱神,也就是通过戏曲演出,来祈求福祉、报答功绩。
财大气粗的山陕商人,靠着运河在聊城累积起万千财富,也把自己的老乡——武财神关羽,恭恭敬敬地供在了山陕会馆之中。旧时每年的五月十三,也就是传说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正殿内竖立着的青龙偃月刀,都要被磨得锃亮,以显示关公的勇烈。而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也就是传说中的关羽的生日,会馆还要唱戏三天,以示崇拜。
结顶正脊歇山式 十个挑脚似凤凰
进入山陕会馆山门,即为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就能看到由戏楼、钟楼、鼓楼和南北夹楼组成的山字形连体建筑。
山陕会馆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山字形建筑中间,与大殿相对,坐东朝西,为二重檐两层台楼。戏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上覆黄绿二色琉璃瓦,富丽堂皇。
一般的古代建筑,顶部多为四个挑脚,而山陕会馆戏楼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脚,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脚,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从正面观看,挑脚为六,由背面观看,挑脚为四,“前六后四”的结构,使戏楼看上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犬牙交错、钩心斗角,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势。
戏楼顶部的脊背、檐背上饰以龙吻。戏楼背面为砖砌山墙,与山门相对,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的甬道,是从山门步入庭院的必经之路。因为山墙属于进入山门后的显要之处,因此装饰繁缛,美观大方。有“岑楼凝霞”石刻横匾,有砖雕垂花壁罩,另有两幅线雕石版画。
奏雅宣和称杰构 镂金错彩成奇观
山陕会馆正面为三间台口,举目望去,戏台用四根方柱支撑,檐下有五块木质额枋,斗拱雕刻精细、犬牙交错。
整个戏台呈方形,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
戏台正面檐下有五块额枋,均为透雕,中间一块最为精美,所雕题材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侧饰以飞龙、花卉、人物等,均栩栩如生。
戏台四根檐柱也均为石雕,次间柱础刻花卉图案,明间柱础刻变形迭篆,左为“吉庆”,右为“如意”,均为变形迭篆。柱身刻有楹联,内侧两檐柱的楹联是:
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外侧两檐柱的楹联是: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蠡风骚称杰构;
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既奇观。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迎屏之上,原来曾绘有四幅大型花卉图案,可惜今天已经模糊不清。迎屏左右有木柱,也刻有楹联:
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
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在迎屏的上部,还悬挂有木刻匾额,有“云霞绚采”四个大字,既似指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又似指丰富多彩的剧目,如画龙点睛,把整个戏楼概括得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批风抹月终是幻 苦辣悲喜方为真
旧时的伶人,是奇特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舞台上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人格上的卑贱。作为跑码头的“下九流”,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然而,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却会最终将其托起或吞没。
今天的山陕会馆戏台两侧二楼有小间,各开有东向圆窗和西向的大花棂窗。褪去脂粉的艳丽,这里曾经上演过一个真实的人间。若从戏楼后台走进这里,会发现墙壁已被玻璃罩住,墙壁上至今还保存有当时伶人留下的笔墨。
这些笔墨里,有重要的史料,记录了前后一百二十多年中,各地戏曲班社、多个剧种的一百二十多个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除了这些史料,还有各个时期的演员们,在后台所写下的对“戏东”“班主”,甚至是朝廷和时局的牢骚和不满。尽管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些笔墨仍然具有生命力。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然而弦索声里、叫好声中,不管你是舞台上的才子佳人,还是帝王将相,一旦卸下脂粉,也会面临人间的苦辣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