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伟 海波 学广 王迪)
11月28日早上7点多,晨曦微露,于月祥早早来到辛集镇垃圾分拣转运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一站之长,他的活计可不轻:查看机械设备情况,调度保洁管理人员,监督垃圾清运车辆运行,一样都不能少。“每天要收集3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然后进行机械分拣,再运到垃圾处理厂,件件都是实打实的活。”于月祥对记者说。
如今,垃圾分类处理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推广开来,但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看起来仍然过于遥远。而作为全省欠发达县的冠县,通过机械设备将从各村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分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垃圾瘦身:六成垃圾变成肥料或就近掩埋
上午9点多,随着第一辆垃圾清运车进站,记者面前的这个大块头--垃圾分拣机运转了起来。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堆垃圾被送进一个大型的垃圾分类箱中,随后,垃圾分类设备开始利用垃圾不同成分的物理特性进行筛分。不多久,垃圾分类箱下层的两个出口开始“吐出”不同的东西,一边是塑料袋、泡沫等不易降解物质,另一边则是泥土、菜叶等可降解物质。
“我们把这些可降解垃圾转运到旁边的堆肥场,进行高温积肥或者就近掩埋,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塑料等不易降解垃圾直接运到聊城垃圾发电厂燃烧发电,实现垃圾资源化。”于月祥指着分拣出来的两堆垃圾告诉记者,从分拣转运站运行一个多月的情况看,不易降解垃圾和可降解垃圾比重约为四比六,也就是说,大约六成的垃圾可以用作积肥或就近掩埋,大大降低了垃圾运输和处理成本,这至少在全省是少见的。
除了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大块头还会干不少“精细活”。记者看到,在输送可降解物质的传送带下面安装了一个小型贮物仓,不时有铁钉、铁块被吸附进去。“这里面装了大块磁铁,主要是把垃圾里的金属物分离出来,便于进一步回收利用。”于月祥说。
废中淘宝:全县年可节省处理费近400万
记者在冠县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采访时,正巧见到了中心主任杨晴暖。他指着面前的冠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示意图说,像辛集站这样的垃圾分拣转运站,冠县总共有10处。
在垃圾分拣转运站建设中,冠县下足了功夫。杨晴暖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优化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县里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最后经过充分论证,决定改变“一镇一站”的传统作业模式,打破乡镇地域界限,按照每处转运站服务7到8万人、10平方公里的标准,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建设了10处生活垃圾分捡转运站,并配备了垃圾分拣设备、垃圾清运车、垃圾转运车等。
为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冠县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的管理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每处转运站设一名站长、一名副站长和4名作业人员。转运站除对进站垃圾随时分拣处理外,还要负责服务范围内村庄的垃圾清运收集、保洁人员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小单位大作用”。
杨晴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每天进站垃圾300多吨,通过分拣有180吨左右垃圾可以就近处理,按每吨垃圾处理费52元计算,每天可以节省垃圾处理费近万元,一年下来能节省近400万。如果再算上运输和车辆损耗费用,节省的还会更多。
前景广阔:分拣设备生产和对外服务有望走向产业化
冠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不仅让农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让本县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
在建设垃圾分拣转运站的过程中,该县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优势,尽可能从县内机械制造企业采购设备。冠县住建局局长赵德仲说:“全县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的分拣设备,都是委托本县的双力车辆有限公司设计开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这10台分拣设备运转正常,效果令人满意。”
“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拣处理,符合国家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大方向。从县里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的运行情况看,也初步达到了降低成本、资源利用的目标。”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县长赵维波说,冠县推行垃圾分拣转运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关注。住建部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国农村实现卫生保洁一体化,今后各地对垃圾分拣设备的需求量将会非常大,这对冠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下一步,县里将及时注册生产专用设备,并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尽快实现垃圾分拣设备产业化。同时,努力把在城乡环卫一体化方面的成熟服务做成品牌,外接其他县甚至外地的服务,占领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回报。
评论:
创新才能更“精彩”
□曹天伟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拣转运站,是冠县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最富有推广价值的创新举措之一。
将传统的垃圾转运站建成垃圾分拣转运站,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效果却大不相同。加入了分拣这道工序,把过半数的可降解垃圾变为肥料或就近掩埋,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和垃圾处理厂的处理难度,另一方面能够变废为宝,变垃圾为资源,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政贵在行 ,事成于实。每一项创新举措,其深层次的原因都在于用心、实干,都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冠县是全省欠发达县之一,财力并不富裕,但他们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县、乡、村三级认识和行动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正是因为用心用力了,才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办法和机制,才能把看似平淡的工作干出了“精彩”。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探索建立市场化机制,还是推进垃圾减量化处理,都还刚刚起步。市委副书记陈平在冠县调研这项工作时,提出了“改进、完善、提升、规范”四个方面的期望,这既是对冠县,也是对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要求。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做到用心、创新,聊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就一定能够保持旺盛活力,长期惠及群众。
文章来源:聊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