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民将能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欣赏非遗展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115 日期:2014/12/20 12:40:32
文章正文


聊城剪纸艺人徐秀荣和她的作品。(资料图)


  本报讯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市形成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6个,如何让聊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达到最大化,建立“聊城市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势在必行。为此,今年市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建设聊城市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此,市文广新局答复中表示,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非遗展厅,目前布展基本结束。


  张树杰在提案中说,多年来,全市形成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6个,其中国家级11  项、省级33项、市级137项、县级28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1人,市级92人,县级274人。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81处,市级61处。可以说聊城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潜力巨大。如何让聊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达到最大化,是聊城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调查,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受到保护和开发的仅占32.7%,已列入保护和开发范围的,开发保护力度也不够。究其原因,一是资源分布分散。4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4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各个县(市、区)的各个街镇、乡村,难以形成“震撼”力、集聚力和影响力。二是后继人才匮乏。我市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只有23名,大都年近花甲,如果不采取抢救性传承措施,加大对后继人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技艺将面临绝迹,创新发展更无从谈起。三是研发力量薄弱。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18个大类,100多个小项,涉及各行各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石刻、古遗址等门类。目前,我市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落后。对已立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面不广、挖掘层次不深,难以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形不成文化产业。我们认为,我市在全国全省文化遗产研究展示设施的建设上与我市文化遗产的拥有量和发展很不相称,严重制约了该项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亟需成立一个展示、保护利用全市文化遗产的中心平台。


  张树杰建议,设立“聊城市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由文化部门牵头成立“聊城市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筹建工作小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同时,规划部门要抓紧选点定址,尽早启动建设。展示中心要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规划。要以聊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戏剧曲艺、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突出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舞台表演区、实物图片展示区、工艺制作区、饮食休闲区等。展示中心应成为我市多方位、多功能集研发、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场馆,担负起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好文化遗产科研队伍和继承人的重任。同时要研究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的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专业权威机构,统筹并协调好各部门、学界、商界、媒体的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对此,市文广新局在答复中表示,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我市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非遗展厅,集中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目前,目前布展基本结束,今后将不断完善相关内容,让聊城非遗成果在非遗展厅“郁郁葱葱”。


  (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王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