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匿迹“大笛子戏”有望在聊城重生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146 日期:2017/4/7 16:18:27
文章正文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徐胤)大笛子戏曾在我市莘县、阳谷、冠县一带流传,常被称为“罗戏”、“罗罗头”。大笛子戏至今已近千年,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剧种,历史比昆曲还早。清明假期前夕,由市文广新局前往河南省范县调研大笛子剧种和剧团情况,观看了范县罗卷戏(大笛子戏)的惠民演出,与剧团演职人员交流了大笛子剧种发展和剧团发展情况,掌握了部分剧目的数字影像和申遗资料,为我市恢复大笛子剧种取得宝贵经验。


  据了解,已失传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中古朴的原始剧目表演形式,在大笛子戏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大笛子戏唱腔、伴奏、表演程式粗犷奔放,有100多个唱腔,300多部传统戏,因为没有专门的曲谱,代代都是依靠师傅口口相传继承的。


  自秦汉时期以来,范县古城常设于莘县古城和樱桃园一带,明朝洪武年后,范县划归东昌府管辖,明末,范县曾成立罗戏“公艺班”。1956年,范县大笛子戏参演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任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席的田汉观看后认为,罗戏以大笛子吹奏为主,应以“大笛子”命名。会后,“大笛子剧团”正式成立,山东省文化部门屡拨经费给予扶持,挖掘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同时也新创作了现代戏。1963年,大笛子剧团划归聊城地区评剧团,晋升为职业剧团。1970年,在全国京剧热的背景下,大笛子剧团部分人员并入聊城市京剧团,从事大笛子表演的艺人纷纷转行或回乡办社收徒,大笛子剧团从职业院团又回到民间班社。1972年后,范县划归河南省。2016年,我市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大笛子戏这一剧种没有普查记录。经过多方努力,市艺研所在我市寻到当年大笛子剧团的几位有名的艺人,如今他们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可喜的是,他们留居聊城后依然坚守着对传统艺术的热情,留存着一些大笛子戏的历史资料,时常自发组织在一起唱念练习,为大笛子戏的传承而坚守。


 


  在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一些古老戏曲进行抢救性挖掘迫在眉睫,此次市艺研所挖掘整理大笛子戏有望帮助这一古老的剧种在聊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