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中国录取率 2017斯坦福中国录取率 写100遍“黑人命也是命”被斯坦福录取,他是美国张铁生?
首页 > 娱乐八卦 人气:60 日期:2017/4/10 0:38:23
文章正文

写100遍“黑人命也是命”被斯坦福录取,他是美国张铁生?斯坦福中国录取率 2017斯坦福中国录取率

齐亚德不是美国版张铁生,斯坦福看中的是他的履历

斯坦福大学在给齐亚德的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道:“每一个审阅了你的申请的人都被你的激情、决心、成就和善心所激励。我们用这封邮件带来的好消息来承认并祝贺你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你毫无疑问是斯坦福的绝佳人选。你会为我们的校园带来一些独具价值且卓越非凡的东西——在这里你能学习、成长并大放异彩。”


齐亚德在推特上晒出了他的申请书和录取通知书齐亚德在推特上晒出了他的申请书和录取通知书

美国时间4月1日,齐亚德在推特上晒出来他的申请书和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消息随即在网络上爆红,美国人褒贬不一。

而在中文互联网上,有微博大V直称齐亚德是“美国张铁生”,他能被录取只因他是黑人,美国的“政治正确”已经发展到中国文革阶段了。

张铁生张铁生

因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批判教育体制,张铁生成为了文革中的著名人物,还一度成为了全国人大常委,俗称“白卷英雄”。

事实上,齐亚德并不是什么黑人,而是一位孟加拉裔的穆斯林少年,而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也不是因为所谓的“白卷”,而是他积极参与民权运动早已获得多方认可,并且取得了许多同龄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

在2015年白宫开斋节晚宴上,齐亚德收到邀请出席并得到前总统奥巴马的赞赏,被称为“穆斯林美国人变革创造者”;

在2016年,齐亚德在希拉里·克林顿的总统竞选团队实习;

齐亚德创建过一家咨询公司并在其中担任首席价值官,2015年,他被MTV News称之为九位“改变世界的青年”之一;

齐亚德甚至还是《赫芬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并在巴拿马发表TED演讲,讨论身为一名穆斯林青少年,偏见对他造成的危险与影响。

而齐亚德就读的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日校(Princeton Day School)是一所私立精英中学,在没有收到斯坦福大学的Offer之前,人家就已经接连收到了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这两家常春藤名校的录取通知。

所以说,把齐亚德比喻成“美国张铁生”,无论如何也不合适。

中国人的误解,源于对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陌生

这条新闻为什么会在互联网上刷屏式传播?首要原因就是新闻交待不全。如果最初的新闻就把斯坦福大学录取齐亚德的前因后果讲得很清楚,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爆发式传播,毕竟不够“荒诞”。

当然,就算是了解了全部信息,很多中国人还是会有一种惊讶:这样也能上大学?这种惊讶来源于,中国人对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陌生。

毕竟,在中国,进入大学基本只能通过高考,尽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自主招生,但是绝大多数的自主招生仍然是建立在考试和分数的基础上。标准明确而统一。

齐亚德发表TED演讲,讨论穆斯林青少年面临的偏见齐亚德发表TED演讲,讨论穆斯林青少年面临的偏见

而在美国,随着名校申请竞争的日益激烈,考试成绩和在学校成绩的绩点,早已不是高校录取的决定性因素,异于常人的成就或者事迹才能让申请者脱颖而出。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录取实行“整体性评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标准能够决定录取结果,或者说,申请学生达到了某一标准就一定会被录取。

美国网站ingeniusprep.com有一篇题为《如何考进斯坦福:三个有行动指示意义的贴士》的文章,文章中就认为,没有任何硬性的标准规定,到底怎样才能上斯坦福,但是申请人可以选择从三个方面做准备:一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就像是齐亚德这样;二是成为一个运动员,美国高校对运动成绩好的学生确实会更重视一些;三是在申请书中,让招生官觉得你是独一无二的,要把获得荣誉的列表和参加活动的名单列到申请材料或推荐信中。

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公平吗?

中国人凡事儿最爱讲个“公平”,美国人也不例外,尤其名校录取标准这种事儿,“整体性评价”看起来非常主观,美国人也有弹有赞。

支持的一方认为,这会使每一个人尽可能的成长为他想象的样子,实行“整体性评价”是为了防止学生和家长根据大学的录取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将损害学生情况的真实性,妨碍大学作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美国大学的这种申请“套路”也已经遭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诟病,他们认为,美国名校在审阅申请材料时过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状况,会导致越来越多家境一般的学生失去录取机会。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有报告显示,在公立高中,辅导员们大概花23%的时间指导学生的大学申请;而在私立高中,辅导员们则会花53%的时间在这上面。就像是齐亚德就读的私立精英高中,光学费一年就三万多美元,并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而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所能动用的资源也远超普通家庭的学生,这显然也会让他们在申请中占有一些优势。

平等 vs. 公平平等 vs. 公平

当然,美国高校的招生官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制度,来尽可能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祝舟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人用这张很经典的图,来解释‘平等并不意味着公平’。如果我们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比如中国的高考,给(同一地区内)每个考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但对于每个起点不同的学生来说,真的公平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大部分时候更希望给每个申请人一个‘公平’的机会,他们想看到申请人在父母提供的平台上,有创造什么样属于自己的成就。”

而在制度上,同一份申请材料会经历多个评审人员的多个环节的审核,每个人都必须提出自己明确的审核意见——这些意见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是公开的——都会对最终录取结果产生影响,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可以决定某个学生的录取。实际上,这一机制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你也许可以搞定系统中的某一个人,但你不可能同时搞定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