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汉庆(资料图)
东阿,是中国著名的养生福地,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与此同时,东阿还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早在明清中后期,就村村设拳场,人人练武艺,江湖上早就有“好拳不打铜城”、“镖不喊铜城”的说法,二郎拳、大红拳等20余门拳种器械,在该县广为传承。
二郎神拳 铜城故里美名传
在东阿,尤其以“二郎拳”可谓是家喻户晓,流传古今。据现存的古谱记载,铜城二郎拳起自明代成化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武师的发展升华,形成了形神兼备、结构严谨、功架整齐、虚实分明、动作舒展、脆快有力、攻防有致、清晰连贯的独特风格;谱曰:“脚步手眼相应,则威似猛虎,势若金刚。发打不留情,留情发不灵”,足见此拳以剽悍、勇猛见长,不仅有对练、单练、擒拿等拳术,还有众多器械套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
“惟留君子,勿失小人,君子得之家安,小人得之招祸”;这是铜城二郎拳拳谱中提到的一句话,可见铜城二郎拳不仅勇猛,还以“武德”为先。齐汉庆,第十七代铜城二郎拳传人,擅长实战拳术和擒拿,自幼随先父学习二郎拳,后在东阿、聊城、茌平等地授徒,铜城二郎拳得以广泛传承。来到齐汉庆老人的居所,恰逢习武门生在对面的一片密林练习功夫,记者便上前欣赏了一番,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年龄跨度相当大,从五岁孩童到六旬老人皆有练习者,真可谓是老少皆欢。
目前唯一保存的铜城二郎拳古拳谱
拳谱现世 真金就不怕火炼
据齐汉庆老人介绍,因为家父习武的缘故,自己从小就开始练习二郎拳。他拿着拳谱说:“这本拳谱是目前唯一保存的铜城二郎拳古拳谱,手写本,解放前由上代宗师传给父亲齐云现,直到现在传到我这里,要不是加明苦口相劝,至今我也不会拿出古谱”。他还说,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习武练拳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出路和金钱面前,传统武术的吸引了逐步降低,作为优秀的传统武术——铜城二郎拳,也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状态,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但自己并没有放弃父亲的遗志,一直坚持授徒,包括自己的儿子齐加明从小就跟着自己练武,像徐守阳、单青林、孟伟都已是具有代表性的传人。
齐家宅堂摆放着齐云现的遗像
尤其作为第十八代铜城二郎拳拳师的齐加明,受父亲齐汉庆的影响,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东阿、聊城、茌平一带授徒传艺;传人孟伟在90年代初就被泰安市武术协会聘为教练员,组建山东省林业学校武术队,在山东省林业学校、山东省矿业院等大中专学校传授铜城二郎拳。
孟伟被聘为教练员(资料图)
精心传承 只待“非遗”盛花开
岁月不饶人,已到古稀之年的齐汉庆为了铜城二郎拳的传承可谓是倾尽毕生心血,授徒上千,他的眉目间总带着一种慈祥和坚韧,他用自己的父爱影响着儿子齐加明,作为武术世家,也许天生注定他们身上担负着传承的这份责任;也许正是这份责任让他们身上增添了一份坚韧。如今,包括齐加明的孩子也已练上了铜城二郎拳,这不仅是血脉的传承,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齐加明(右一)
铜城二郎拳作为一种独有的拳种,在东阿一带广泛传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习练者众多,它的传承更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走下去。齐汉庆以及齐加明、孟伟等传人正在为“铜城二郎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奔波,从而希望得到社会更强有力的支撑,带着氏族的梦想一路走下去。
传统武术可以说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头,传承、发展传统武术优秀拳种对中国武术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聊城各传统武术拳种也具有深刻的影响,期待铜城二郎拳能早日如愿,在申遗的路上“武”出精彩。(记者 李兆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