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凌晨四点,大部分人还在梦乡里。而张金凤和杜光强夫妇俩,每天这时已出门,赶往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做清扫工作。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环卫工人,被人们称为“城市美容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所享受的日益清洁的城市环境背后,是无数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
18日凌晨4点,聊城晚报记者来到张金凤夫妇身边,与他们同行,并通过新华社现场云手段进行了直播,忠实记录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实况,并在新华社、央视新闻移动网以及今日头条三大平台上进行了并机直播。
做了30多年环卫工
他们工作负责积极乐观
张金凤夫妇是聊城城区环卫工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对“夫妻档”。
其实,像这样的“夫妻档”,城区也有一些,可像他们干了这么长时间的,却没有几对——从30岁干到现在,两人已经干了30多年。
出家门,4时20分,两人就来到了清扫区域。两人没有过多寒暄。杜光强拿起扫帚就开始扫起来,而张金凤则首先脱下了工作服的棉袄内胆。
“在路上得穿两个棉袄,但是干起活来,穿两个就热了。”张金凤告诉记者。
没有任何耽搁,张金凤也拿起扫帚干起来。
两个人已经形成了工作默契——张金凤主要负责路沿石以上的清扫工作,杜光强则主要负责非机动车道清扫以及垃圾收集清运。
“路沿石以上道路不平整,而且有损坏,垃圾相对较多也难清理。”张金凤说。
只要拿着扫帚开始干起来,他们两人就再也没有歇着的空,直到将负责区域清扫完毕为止。
现在,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公众素质的提高,垃圾较之以往少了很多,但考核标准在提高——城区环卫工作甚至有“以克论净”标准,所以,每天早晨他们仍需将所负责区域一块不落地清扫一遍。
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春天相对好过一些,剩下三个季节都不好过——夏天炎热、秋天落叶多、冬天寒冷……
18日凌晨,除了温度稍微低一些,其他状况倒还好,最起码没有风雨雪,但清扫过程中,他们会被尘土包裹住。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认真程度——边边角角都要清扫到位,有粘到地上的纸屑扫不起来就用手捡起来……
清扫工作十分乏味,可他们有高度责任感。同时,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干习惯了,也不觉得苦和累了,哪个工作不累呢?”
不被人尊重最难过
感恩社会各界关爱
谈起因为工作曾把幼儿独自“扔”在家里,张金凤哽咽了。
因为夫妻两人都要4点多就出门,家中孩子又无人照看,所以,在孩子两三岁时,他们就把孩子一人留在家里。
“也曾带着孩子一起来工作,可是带他到路上他就睡觉,不行。”
“不过,再难,也挺过来了……”
杜光强说,现在孩子已经在北京读大学了。
当然,在这个行当干了30多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很难对外人道。
最让张金凤和杜光强难过的是,“不被尊重”。
有时,看到沿街商铺店主随意扔垃圾,张金凤忍不住会提醒一下,这时可能就会遭遇“恶语相向”,甚至“想要打人”的情况。
更让她感觉受伤的是,有时对方说,“你们不就是干这个的嘛,都不扔垃圾了,还要你们干什么”。
每当这时,她都会忍不住掉泪。“我知道这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会努力把这个工作干好,但是,我不偷不抢,我靠劳动挣钱,别人凭什么这么不尊重我们?”
让她欣慰的是,上述情况发生在数年前,现在恶语相向的人几乎没有了,更多时候,她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关爱。
就像当天工作结束,她就赶往振兴路和花园路路口去领取爱心早餐了——这是由爱心人士捐赠的,每天每人两个馒头外加一份小米稀饭(本报曾报道过)。
18日早晨,爱心人士带来了早餐,还带来了他们受人之托送给环卫工人的爱心手套和口罩。
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环卫工人们的不易。在此,本报呼吁,不管是市民还是沿街商铺店主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随地扔垃圾,尽己之力关爱身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
(记者 李小芹 马永伟 梁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