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秋:一家三代“刘三姐”
《刘三姐》剧照(资料图)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问世。这部集合了广西自然风光、山歌文化、充满真善美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在国内引发轰动效应。
“刘三姐”的故事早在宋人笔记里就出现了,她是广西一带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因擅长编唱山歌而被奉为“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先后被编成山歌、彩调戏、桂剧等。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赴广西拍摄了电影《刘三姐》,这部电影由苏里导演、乔羽编剧、雷振邦作曲。
《刘三姐》剧组在广西遴选演员时,17岁的黄婉秋被选中,最初饰演“小舟妹”一角。由于“刘三姐”一角至为关键,上级部门和剧组经过慎重考虑,几经调整,最终决定由黄婉秋扮演“刘三姐”。1961年电影上映后黄婉秋清新脱俗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表演一下子击中了人们的心,二者契合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人们认为,“刘三姐”就是黄婉秋,黄婉秋即是“刘三姐”。
近日,黄婉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她家一家三代如今都在从事和“刘三姐”有关的工作。
拍吃鸡腿 剧组只有一只鸡
电影开拍的1960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短缺、条件艰苦。黄婉秋记得,电影中有地主“莫老爷”啃鸡肉的桥段,剧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农民,买了只鸡杀了做道具。扮演“莫老爷”的演员夏宗学,试拍时拿着鸡肉放在嘴边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结果导演说,吃啊干吗不吃?夏宗学说,只有这一只鸡,吃没了还怎么拍?导演说,那也不能假惺惺地做嘛,你放开了吃!“夏宗学破釜沉舟,没想到镜头很到位,一次就过了,但这只鸡也快被吃完了,我们在旁边看得口水直流。”
看过《刘三姐》的观众如果细心留意,就能发现在电影中,不少演员的前后镜头效果不一样,扮演“莫老爷”的夏宗学,几场戏下来变得越来越瘦。因为缺吃的,大家总是挨饿,有些工作人员把茄子蒸熟了当主食,后来吃得直反胃。
辞职副局长传播“刘三姐”文化
回到桂林,黄婉秋被重新分配到桂林市彩调剧团继续演出舞台剧。先后主演了《白毛女》《迎春花》《农奴戟》《收租院》《江姐》《洪湖赤卫队》《杨开慧》《不准出生的人》,这些剧目既有歌剧,又有桂剧。因为忙,黄婉秋几乎吃住在团里。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逐渐把传承‘刘三姐’文化作为工作重心。”为让“刘三姐”文化薪火相传,1999年黄婉秋主动辞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职务,参与投资建设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用于展示“刘三姐”文化及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只要在桂林,黄婉秋几乎每天到景观园表演,有时还携全家上阵,共同为观众献歌。后来,黄婉秋和团队又将场地搬到桂林文物剧场艺术馆,这是抗战时期夏衍、田汉等文化名人曾经演出的剧场,黄婉秋在那里继续演绎“刘三姐”的传奇。
培养女儿和外孙女一家三代“刘三姐”
近年来,黄婉秋更是倾注大量心血发现培养“刘三姐”接班人。她的女儿何雁云,自2002年起一直担任歌舞剧《歌仙刘三姐》主演;她的外孙女黎 杉,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附中学生,多年来和外祖母、母亲一起在国内外传播刘三姐文化。
“我们家现在是祖孙三代‘刘三姐’,我女儿、外孙女都参与演出。今年我们还代表广西去新加坡演出,4岁的小外孙女一出场,下面掌声就起来了,外孙女的嗓音基础和舞台感觉都不错,她稚嫩的‘刘三姐’形象,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为何把女儿和外孙女培养成“刘三姐”接班人呢?“文化要传承,得有人,我以前培养了几十个舞台演员,也挖掘了好几个‘刘三姐’接班人的苗子,但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演员并不用心,学了一点之后就走掉了,有的吃不了苦。后来我认定,还是自己人牢靠点,起码不会轻易撂挑子。大约2001年的时候,我做通了女儿的思想工作,让她辞掉电视台工作做‘刘三姐’接班人。现在,我的两个外孙女也加入进来,‘刘三姐’后继有人了。”
文/新华社记者 刘伟 王军伟 吴小康 唐荣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