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风清景明 慎终追远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221 日期:2019/4/5 16:34:42
文章正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今日9时51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天气清新、明媚、和暖,正是鸟语花香的春日时节。



  清明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人们会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养生


  清淡饮食,注意少吃发物。这时候是哮喘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的发生。宜食物有粳米、花生、赤小豆、糯米、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莴笋、苹果、橘、梨、桃、樱桃等。


  外出踏青,注意动作幅度。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习俗。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踏青等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锻炼有区别,除了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这个季节并不主张人们大幅度地“动起来”。


  扫墓凭吊,注意心理保健。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因此,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清明习俗


  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缅怀先烈,吾辈自强


  今日清明,“多少男儿浴血中,卫我中华一脉同”。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祖国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不管你身在何处,请向100多年来,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捐躯的先烈致敬!缅怀先烈,吾辈自强!(掌中聊城APP综合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