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沃土 绽放文艺芳华——山东梆子现代戏《承诺》诞生的背后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211 日期:2019/12/26 11:47:11
文章正文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新伟 通讯员 荣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引发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共鸣。


  近年来,我市文旅系统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富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在讲好聊城故事、传播聊城声音、展示聊城风貌的同时,也提振了广大群众的精气神。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承诺》,即是其中典型。


  [剧情]脱贫路如何铺就


  11月中旬,连续两天,以扶贫为题材的山东梆子现代戏——《承诺》在济南百花剧院上演,成为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放歌新时代——山东省乡村题材优秀文艺作品集中展演”中的一大亮点。前来观看的专家、市民向台上的演出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个地薄低产、半数人贫困的小村庄。多年来,村干部脱贫无谋,众村民穷得叮当响。这年秋末,“第一书记”于利民来了。因为他是财政局派来的干部,不少村民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希望转眼落空,于利民并未带来任何钱财。他的扶贫措施是土地流转,然后引进项目,对此,支持者很少,反对者众多。


  于利民和同事们一起对村民扶志开智,竭力将“输血”转化为“造血”,于万千阻挠中引进了现代化兔场、猪羊场、橡皮泥加工、光伏发电等项目,在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入股、活用扶贫资金上也做足了文章,逐渐拓宽了乡亲们的富裕之路。


  脱贫过程中,他以人格魅力征服了众乡亲,包括屡遭不幸的残疾青年大鹏和恋人丫丫,多年难有作为的村主任郭全宝和妇女主任周翠英,无依无靠的刘爷爷、王奶奶,鼎鼎大名的养兔大王、时常搬弄是非的旺财与香香……


  [原型]“你的笑声是最好的偿还”


  本剧取材于茌平区财政局帮包小高村的真实事迹,所涉及的扶贫举措也都源于实际。该单位全体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骄人成绩,经艺术加工,都集中在了“第一书记”于利民的身上,借此真诚讴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彰显这一伟大决策的光芒。


  近几年,脱贫进入攻坚阶段,乡村基层涌现出许多像于利民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默默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每一处阵地上。就像剧中于利民所唱的,“我来时啊,许过一个愿,再不让穷乡亲受罪泪涟涟。我走时啊,愿望已实现,你的笑声啊是最好的偿还。”


  “我灰溜溜地滚蛋,毁的只是一张脸。可在依然贫穷的乡亲心里,毁掉的是对政府、对政策的信任,我担不起这个罪呀。”于利民的一段感慨,也是每一位“第一书记”的内心誓言。


  两天的时间里,对于剧情内容、演员们的精彩演出,群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真正受欢迎的作品,是能走入观众心里、充满温度的作品!



  [创作]雪地上发誓,绝不糊弄人


  “他来到这个村是‘服务’百姓的,不是来做官的,因此,他的全部道白、唱腔、动作,必须摒弃官味、官腔、官气。”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周克泉有自己的理解。


  主角于利民,农民出身,无一丝官气。他受命驻村,在老人面前是“儿子”,娃娃面前是“叔叔”,年轻人面前是“大哥”,女儿面前是“慈父”。演员唱念做表、举手投足之间,丝毫没有拿腔作势,没有故作英雄状。他的全部言行,都融入贫困农民之中;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心灵的真诚流露,都和穷乡亲的命运变化相关。


  “同时,他是坚守原则之人,使命感极强,他的使命感是铸进骨子里的,不是‘洒狗血’般端架子端出的。”“于利民”扮演者、演员周广镇对角色揣摩很深,他分析道,自己要掌握好表演分寸,凭借发自内心的“真诚”二字,让这个角色有个性、有“人味儿”。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编剧韩枫及创作团队成员多次到小高村采风调研,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排练前后,全体演员多次深入小高村体验生活,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融入群众生活,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剧团]黄土地上常年有感动


  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茌平花鼓(荡)戏传承保护中心),原为茌平县京剧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九旅五十五团前进剧社。剧团现有30多个大型演出剧目以及舞蹈、小品、快板等综艺节目,是一支常年活跃在鲁西大地上的优秀文艺团体。


  该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精彩纷呈,硕果累累。《承诺》入选2019年省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项目名录、市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山东梆子小戏《茌平秀才》入选市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以精准扶贫为题材创作排演的山东梆子小戏《一个也不落下》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第11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参加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小型剧节目”奖,入选第2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并斩获最高奖。


  该剧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常年深入基层,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年均演出400场次以上,连续6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三下乡’先进集体”。2015年12月,被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6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他们挖掘传承的茌平花鼓(荡)戏,2018年入选聊城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


  路还长,他们的脚步尚未停歇……

 
 

  来源于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