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TV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甫一上线,就引起了网络领域中的狂欢。播放量、话题度双线飘红,“青春由您”“晓明历险记”等梗层出不穷,芒果超媒的股票直接拉升7个点。
前有《青春有你》,同期有《创造营2020》,后有《少年之名》。《浪姐》处于选秀节目的红海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不禁引人深思,这档悄然上线的综艺何以成为现象级,何以在秀场掀起巨大声浪?
答案与节目的“筋骨”有关。《浪姐》顺应探讨女性权利的时代潮流,在庞杂的话题点中抓住“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女性抗争现实困境”等话题,以戏谑的先锋态度进行反叛。这种反叛性就是节目的筋骨。
《浪姐》反叛女团偶像工业化体系,为“30+女性”提供麦克风。节目以“30+女性”与“101系选秀”的交汇与冲突作为节目卖点,噱头十足。在传统的偶像流水生产线上,女团出道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比如,“火箭少女101”出道时,平均年龄21岁;刚刚落下帷幕的《青你2》THE9成员平均年龄24岁。《浪姐》意在打造逆龄女团,突破女团选秀年龄界限。最小的“姐姐”金晨今年也已30岁。除了年龄,《浪姐》在审美观上也跳脱出“文化工业”的模板,解构女团审美标准和审视标准。以往的女团审美,大多离不开“甜妹”“御姐”“少女感”这些词。而在《浪姐》里,小清新、文艺风、中性风、飒爽风、赛博朋克……各式各款的美冲击观众眼球。
《浪姐》反判年龄焦虑,设置议题。当“大龄剩女”“初老少女”等名词催生出女性的年龄焦虑时,《浪姐》让部分观众感叹“我好像没那么害怕变老了”。节目对“年龄焦虑”这一课题没有避而不谈,而节目能引起网络狂欢的原因之一,恰是节目映射出女性年龄焦虑的镜像。女性在年龄焦虑这一问题上,压抑已久。“30岁再不结婚没机会了”“不招35岁以上的女员工”“女演员到了40就失业”,生活中充斥的这些话语,禁锢住人们关于30+女性的想象力。当然,若想完全放飞想象,给女性年龄脱敏,仅靠一个节目无法实现,还需要畅通相关维权渠道、利用法律法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但节目的反叛性依然是值得嘉奖的。它通过议题设置引起“年龄是实现梦想的阻滞吗”的思考,而暗藏的否定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年龄焦虑。节目中,钟丽缇说,年龄(只)是个数字。节目外,作家苏芩评价道:“女性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浪姐》让我们看到,年龄的增长,代表着人生的增值。
《浪姐》反判性别定势, 打破原始刻画。从媒介产品中,我们不难管窥到传统认知里的性别定势。在部分青春偶像剧中,女主被形塑成攀附男性的“菟丝花”;在部分大女主剧中,女性没有半点独立之光,过度依赖蓝颜知己的援手;在部分综艺中,制作组用“勾心斗角”“互撕”等框架来构建女性关系,用“宫斗式”叙事妖魔化女性感情。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远没有这么单薄与刻薄,媒介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与建构映射出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定势。《浪姐》尝试通过“姐姐”这套话语建构独立自主、事业有成的女性形象,是在肯定女性形象价值,也是在反判性别定势。女性人格特质是丰富多元的,媒介构建女性形象时理应跳出既定的女性框架,鼓励女性个性表达与释放自我,不再囿于“男性凝视”。
尽管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节目立意还是不够明晰,呈现的价值观不够多元,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没有完全脱离男性审美视角。但《浪姐》作为国内首档大龄女团选秀节目,其反叛性、首创性都是值得肯定的。韩炳哲在《娱乐何为》中指出,“道德的娱乐媒介不仅带来了单纯的快乐,还以微妙的方式实现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浪姐》就是一挡实现了社会功能的综艺。
《浪姐》节目最后的走向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希望《浪姐》不止是“中女时代”的高光,更是一道引领走向思考女性权益、女性价值之途的天光。希望女性不受规训,学会反叛,撕破标签,弄潮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