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小西湖:亭廊轩榭通幽处 守望古城已千年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111 日期:2015/4/11 11:52:21
文章正文




小西湖牌坊横额写有“清心”二字,所以它也被称为“清心坊”。记者 封国栋 摄




乍暖还寒,小西湖一片绿意盎然。记者 封国栋 摄



  水上古城,因水闻名。从矗立在水中的那一刻起,方方正正的这座城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的历史,也是城的故事。古城西南隅,一处原本不起眼的坑塘,如今成了清幽的“小西湖”。鲜为人知的是,这处面积不大的水域,与古城同龄,已有千年历史。


  水漫漫,城悠悠。旱了又满,盈了又亏,就在这盈亏之间,串联起千年的记忆。


  4月10日,摇曳的春风,吹开了水城似锦繁花。乍暖还寒,古城西南角的一处公园里绿意盎然,东方园林的静雅之美,体现出了中华水上古城的唯美一面。


  这里是小西湖,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中新建的一处公园。这处面积不大的水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前身,被称为“西南坑”或“白衣堂坑”。很少有人知道,这处静谧安好的水域与古城同岁,已守望了古城千年。


  废旧坑塘


  与水上古城同岁


  走进今天的小西湖,亭廊轩榭、小桥流水、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你想不出它曾经的模样。


  记者从中华水上古城获悉,小西湖的前身,是一处废旧坑塘,淤塞严重。因其地处古城西南方向,所以被叫做“西南坑”;又因为它的北面曾有白衣观音堂,所以也被称为“白衣堂坑”。


  在老聊城人眼里,这处不大的坑塘可大有来头。它和附近的“二十里铺街”,见证了聊城易址的重要历史。


  在民间传说里,一千多年前,“狮子眼红陷旧州”,那时黄河水患毁城,聊城城址也由旧州洼(今开发区徐田村南),迁到了今天的古城位置。古城西南方向,有村庄名叫“二十里铺”,因为距离旧州二十里得名。宋熙宁二年,聊城修建城墙,将二十里铺圈进了城内,村名改街名,“二十里铺街”沿革至今,成为古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巷之一。


  由聊城易址开始,古城西南角的这处坑塘就没断了传说。在聊城人世代相传的故事里,它是“二十里铺”老村庄里的坑塘。千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间它旱了又满,盈了又亏,土城变成了砖城,运河带来了繁荣,古城迎来了新生,这处坑塘守望了古城千年。


  牌坊高耸


  清心处别有天地


  今天的小西湖,复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绿化也已完成。部分路段施工完毕后,就可以开园迎客。


  由南城墙路西行,走近西南角楼,由此进入小西湖,迎面可见一座牌坊。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中,复建完工了数座牌坊,尤以小西湖这座为最。它高约12米,宽约15米,纯石材雕刻,四柱三间五牌楼,飞檐起脊、鸱吻蹲兽、纹饰繁缛,古朴典雅又不失庄重。这座牌坊原本位于楼西大街,后迁移至小西湖,因为体量巨大,搬迁工作克服了不少困难。


  牌坊面南而立,正面横额写有“别有天地”,一副对联竖在两边立柱上,上联为“东昌湖掠清风风沐人人沐风风清人乐”,下联为“光岳府观朗月月浸水水浸月月朗水明”。牌坊背面横额,写有“清心”二字,竖写对联为“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鸣鱼乐各具天真”。


  因为牌坊横额写有“清心”二字,所以它也被称为“清心坊”。“清心”原为佛教用语,意思是不受世俗沾染、无烦恼、不被束缚,追求清静无为、不追求名利。小西湖公园地处古城一角,有池塘、碧树、假山、小桥、亭台、轩榭,铺石小道曲径通幽,花木繁茂绿意盎然,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此情此景静谧安好,真正是清心安神的绝佳之地。


  名人聚居


  浩荡景致胜别处


  由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聊城迁址开始,古城开启了千年辉煌历史。小西湖所在的古城西南部分,在历史上更是备受瞩目。


  中华水上古城工作人员介绍,明清两代,今天的小西湖附近居住着不少名人。明朝末年,以“孝”“善”著称的李应麟、李应凤兄弟二人,就住在“白衣堂坑”附近。


  据介绍,李应麟性至孝,即便是对待继母也如生母一般。他还悉心培养弟弟,兄友弟恭的门风,一时无二。万历年间,聊城遭遇风灾,李应麟倾囊购粮,赈济灾民,被朝廷授予尚义衣冠。地方衙门将其树为典范,专门建孝义祠纪念。李应凤善泽乡里,同样被树为楷模,死后被供奉在“忠善祠”中。


  小西湖公园长宽各有百余米,湖水、假山、亭廊、曲径尽显东方园林风范。亭子与游廊皆为木质结构,攒尖高耸,翼角斜刺;石桥小路蜿蜒曲折,碧水轻潺,绿意盎然。小西湖南面、西面被万亩东昌湖环绕,烟波浩渺,是水面最为宽阔的观景区域,环顾中华水上古城,此处浩荡景致更胜别处。


  (记者 封国栋 任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