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战国时期齐国茌平人。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一个神人。
说他是神人,其一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身长不满七尺”,身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五几。其二是他有三寸不烂之舌,《史记》中说他:“博闻强记,滑稽多辩”。其三是他是“齐之赘婿”。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也只能当“倒插门”女婿了。其四是他是那么不起眼,却“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而且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
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自然逃不过司马迁的视野,因此,《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他一席。
身材矮小,成了“倒插门”
淳于髡的名字,有点特别,特别在“髡”字。
“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罚。至于这种刑罚是谁发明的,史书没有记载,不过,这种刑罚是对人侮辱性的惩罚。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像个小丑,够狠的吧!
淳于髡以此为名,并不是他自愿的。可见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正因为淳于髡没有什么地位,想娶个媳妇也不是容易的事,因此,他成了“齐之赘婿”。
“赘婿”源自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有一种风俗,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这种风俗在齐国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如果不是经济贫困,如果不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谁会选择当“倒插门”女婿?
《茌平县志》中也有关于淳于髡的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
清朝康熙2年,茌平知县王画一筑垄堆石而建淳于髡墓,周围遍植松柏。康熙55年,茌平知县吴陈琰为淳于髡立碑,还亲自手书“淳于先生之墓”。年长日久,墓周围古木森然,每至夕阳返照,树影流丹,驻足望之,蔚然奇观,被列为茌平县八景之一,名曰:“髡林夕照”。清顺治拔贡路遵正为其写诗一首:“半生三寸舌,千古一荒丘。霞影回残照,树红疑锦帱。草深迷半碣,客过指平畴。常伴禾田者,夜台笑不休。”
如今,淳于髡墓早已被毁,但是,茌平知县吴陈琰手书石碑近年在小刘庄被发现。
一鸣惊人,讽谏齐威王
齐康公19年(前386),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然而,群臣不敢进言劝谏。
在这样的背景下,淳于髡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问齐威王:“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齐威王“浪子回头”,变法图强。他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侵占的齐国土地。
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不惧圣贤 刁钻问题难亚圣
至今,临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儒家亚圣孟子曾受到过淳于髡的“刁难”。一次,孟子游历齐国,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访:“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是个老实人,便规规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步步逼问:“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听到淳于髡这样说话,孟子很生气地说:“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就是狼心狗肺!”
此时,淳于髡借题发挥,讥讽孟子:“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孟子:“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出来说:“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缪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滑稽多辩,与楚王过招
有一次,淳于髡出使楚国。看到淳于髡身材矮小,楚王便想戏谑一下他。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找不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了吗?而派了先生你来!先生有什么特长呢?”这次淳于髡并未用隐语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并没有什么特长,只有腰中七尺长剑,是用来斩杀无状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说:“请先生息怒,我不过跟您开句玩笑罢了。”
齐威王八年(前394),楚国发兵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带上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到赵国搬救兵。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齐威王问:“先生是嫌所带的礼品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齐威王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到了赵国,交涉十分顺利。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史记》中还有一次淳于髡与楚王过招的记载。淳于髡出使楚国,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
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去拜见楚王,还振振有辞:“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只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
淳于髡这番话,说得有技巧。“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
这么一来,仁、勇、忠、信、义、诚都集中在淳于髡一身,那楚王说什么也不会怪罪他吧。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加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楚王还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鹄还要多一倍。
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齐威王刚继位时,淳于髡就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
(记者 于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