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融汇当地文化 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时代
首页 > 冠县新闻 人气:135 日期:2015/8/17 8:46:47
文章正文

1111111111.jpg


  大运河申遗的历程是艰苦而且漫长的。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都投入了巨资,整治、修缮运河河道及沿岸文物,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它的诸多变化,环境变好了,河道变美了,游客也开始越来越多了。


  如今大运河已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总是另有期待。


  生活在运河沿岸的居民都希望,因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到来,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这种改变或是生活上的富足,或是记忆时的美好,总之,他们希望一个真正的改变会因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而从不远处走来。


  几被遗忘的临清大院


  在临清,大院文化总是被不少文化学者提及。


  在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竹竿巷47号、白布巷125、126号,你会找到明代建筑赵家大院;在临清市区先锋街道办事处后关街,始建于清代,现存房屋60余间,占地3400平方米的朱家大院略显隐蔽。


  当然,还有世人熟知的孙家大院、冀家大院、汪家大院,流传出了很多故事。


  已经在此生活多年,60多岁的杨荣光老人还清晰地记着赵家大院里所发生的一切,30年前,他还是一名工人,那时,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看重这套院子的价值,而现在他这里已经接待了数不清的来宾,有领导,有学生,有专家,也有外国友人,当然还有大量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各路媒体记者。


  不过,唯一没变的是,他和这个老院子还静静地待在这里,院子里的不少地方都显得十分破败。


  老临清得益于“运河之利”,由于城市的发展、商贸业的兴盛,使得一些当地及外籍的官员和商人视临清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从而在这里大兴土木构建宅第。和杨老担心的一样,这些典型民居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大多处于衰败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大部分古民居现已人去房空,一片破败。


  采访时,景永祥的贡砖基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生意异常红火。他的贡砖生产基地也成为唯一一个能拿得出台面的当地窑厂,而且不断有各路游客前来光顾。


  记者感觉到,景永祥不仅是个生意人而且还是个文化人,他了解临清的历史,了解运河的文化,所以,他把运河边的生意经搞得有声有色。


  关于贡砖的市场前景,景永祥曾这样打比方,就像人们当年厌恶棉布“土”,转而喜欢形形色色的涤纶布料,而今却又重新回归对棉质衣物的喜爱一样,以至于国内贡砖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体现的也是人们对贡砖产品优质特点的认识回归。因而,他坚信临清贡砖的市场前景无限。


  运河边上的名号之争


  张秋,如今只是阳谷县下辖的一个普通乡镇,但是在明清时期,却享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与苏州、杭州、临清齐名,历史上曾繁华一时,成为“河济一都会”与“漕河要冲”。


  到张秋就不得不说说一样美食,那就是张秋炖鱼。


  当年大运河上往来的商人,来张秋后,必定先吃张秋炖鱼。一百多年来,张秋炖鱼被当地人作为礼品,走亲戚、送朋友,至今它仍是桌上名菜。


  不过如今张秋镇上,传承张秋炖鱼传统制作技艺的有两家,分别是张家和李家。两家炖鱼各有特色,因为彼此的竞争关系,镇上的人也调侃他们为张秋镇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张家炖鱼始于清末。李家炖鱼最早始于明朝初期,在制作工艺上,李家与张家的炖鱼有很多相似之处,至于不同之处,则是两家皆不外宣的秘密。


  这样的竞争关系与生俱来,但也深深地埋藏着一些不愉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家也曾因媒体把张秋炖鱼的名号落在了其中一家另外一家愤愤不平。


  这样的争议现在还在继续。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两家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两件再普通不过的门脸房让这个流传了近300年的运河名吃身价大跌。


  镇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张秋炖鱼的传人却不知如何将其做大做强。


  这里的名号之争却争议不断。


  在张秋镇,像张秋炖鱼这样的运河遗产还有很多。陈家大院,曾辉煌一时,如今破败漏雨;木版年画,几代单传,今天也没能走远;任大仙庙、古桥闸、千年卧牛,情况也大抵如此。


  文化遗产亟需融会贯通


  记者曾采访过临清开元山庄董事长张秀梅。


  在她看来,临清美食是不少,历史悠久口味绝佳,但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走出去。外地人想吃临清美食,却不会刻意去找,走进高档酒店转一圈,点个只有菜单上才能看到的菜品就以为是临清名吃,尝上两口匆匆而去,但那并不是。


  很多人老早就有过走出去的想法,但一直以来都找不到一座“桥梁”为他们牵线搭桥,张秀梅说,不少城市的企业都是“抱团作战”,卖力地吆喝当地的特色美食,除了推销产品,还能进一步打响企业在外地的知名度,培养更多的消费群体,可谓是一举多得。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后历时八年,运河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运河的成功申遗,证明了其突出普遍价值,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博士郑民德看来,运河申遗成功给聊城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样的机会并非每时每刻都有,所以需要好好把握。


  他说,聊城的运河遗产资源相对于德州、济宁、枣庄等城市是最为丰富的,幸存的与运河相关的水道、水利枢纽、碑刻、码头、衙署,在山东运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这与聊城市多年来的保护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土桥、戴湾、阿城、荆门、周家店等闸座,还是东昌府大小码头、临清码头、七级码头,还是当地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缺乏一种相互贯通的联系与交流,突出本地特色,把运河聊城段上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文化的张力,进而广泛的辐射,才能真正地带动运河的人气。


  文化旅游要成闪亮名片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公布实施,使聊城大运河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谈到具体做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合理利用是对大运河最好的保护。我市将抓住省文物局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发掘我市运河遗产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示我市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力争打造出像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等极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亮点工程。


  此外,我市还将按照我省文化产业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目标,以临清、阳谷等运河沿岸城镇为龙头,对运河以及相关景区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独具聊城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不久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景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宋军继到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就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徐景颜在讲话中这样说道,运河开发保护要明确定位,突出重点,聚焦亮点,彰显特色,高点整合,一体发展。明确定位,就是把运河打造成聊城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传承文脉最集中的体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隆起带,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最集中的展示区,水乡特色、河湖风光最靓丽的风情园。围绕这一定位,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整体规划设计,打好“组合拳”,形成“一盘棋”。突出重点,就是要做到“通”,通水、通船、通路;“连”,把运河和周边河湖水库、旅游镇旅游村、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工业旅游企业、沿线文化馆所连起来;“灵”,既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迹,又要开发好温泉等休闲度假资源,把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结合起来;“秀”,搞好水系、林带、风光农业、历史遗迹等的开发保护,打造秀美风光。聚焦亮点,就是要找准运河沿线最有吸引力的节点,搞好规划设计,突出打造精品。彰显特色,就是每一个区域和节点都要有不同的特色,在差异中找到兴奋点。高点整合,就是要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旅游、城镇、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一体发展,就是要以运河为基轴,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聊城最闪亮的名片,促进全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高层领导把运河保护与开发带到了前沿,改变似乎就在眼前。


(记者 刘亚杰 李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