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10点,在日喀则和平机场,日喀则教育局为援藏老师献上哈达。右4为李军士,左4为徐艳兵。
8月18日,山东援藏计划的十名人员启程踏上为期一年的援藏之路,8月19日10时,他们到达日喀则机场。
这支队伍中,有两名老师来自聊城。今年38岁的徐艳兵是冠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人员,另一位35岁的李军士是莘县第一中学的一名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联系采访了这两位援藏老师。
万里援藏 克服高原反应步入正轨
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域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下了飞机,对于从未去过高原的李军士和徐艳兵而言,迎接他们的是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
李军士告诉记者:“我的高原反应比较严重,第一天感觉还可以,第二天就病倒了,浑身无力,还有点发烧。”对于初进高原的人来说,发烧极易引起肺部水肿,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徐艳兵告诉记者,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不足60%,由于氧气不足导致头痛发晕,走路发飘,晚上睡觉往往介于半睡半醒之间。
远在他乡,两位老师互相照顾,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前五天,高原反应逐渐得到缓解。
饮食方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当地的饮食,川菜为占,比较辣。目前,他们会在早上和晚上自己做点小米粥、鸡蛋。
徐艳兵说,如今,他们已经入藏20余天,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工作也步入正轨。
肩负使命 传递先进教育理念方法
据了解,今年山东援藏队伍共10人,其中4人分派到日喀则市教育局,另外6人为一线教师,李军士和徐艳兵被分到日喀则市教育局教研室,主要负责教研工作。
徐艳兵告诉记者,相对于聊城而言,当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李军士表示,当地的教学方式非常落后,上课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少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一言堂”现象突出,教学互动不丰富。
两位老师介绍,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当地高考分数线普遍较低。“同样的学校,在咱们那儿五六百分,在这里两三百分就可以了。”李军士说,“但是,这里的孩子们也承受着我们体会不到的学习压力。他们学习汉语就像学习一门外语,加上英语,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同时学习两门外语。”徐艳兵告诉记者,初中之前,汉语是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藏语讲授,初中之后,老师的所有授课都换成了汉语授课,这使得学生在汉语阅读、理解、思维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经过二十几天的接触,两位老师发现,尽管教育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但当地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敬业,孩子们学习也非常刻苦,积极性非常高。这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输送我省先进的教育经验,以此帮助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家人支持 两地教师结下深厚情谊
采访中,两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够远离家乡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徐艳兵说,自己家中有90多岁的爷爷,母亲身体也不太好,妻子是冠县一中的一名老师,还有一名上初二的孩子。平时,他是家中的顶梁柱。对于自己的这次选择,家人多多少少有些担心,但总体上是很支持的。目前,妻子带着高三毕业班,工作比较繁忙,照顾孩子老人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尽管辛苦,妻子对于他的选择一直很支持。
李军士告诉记者,家人不太了解当地的情况,感觉西藏非常偏远,环境又很恶劣,对他的援藏之行很是担心。尽管担心,但家人认为这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儿。
远离家乡,万里援藏,来自聊城的两位老师受到当地的热情接待。同事之间基本上都讲普通话,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徐艳兵介绍,当地老师热情、淳朴,这让他们很快结下了友谊。
相约举杯 援藏老师计划共度节日
此次援藏为期一年,还有很多教师、干部要在这里待两到三年。据了解,高原与平原差别太大,暂居几日还好,要在这里待两三年,对身体会有不可避免的损伤。李军士说,这一行10个人里,已有3名老师由于血压高、心脏不适等原因提前回了山东,但余下的7个人会调整好身体,继续坚持下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两名援藏老师注定要度过一个不一样节日。据了解,李军士是莘县第一中学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得知老师要去援藏,班里的学生纷纷通过打电话、发短信、聊QQ送来祝福与关心,这让李军士感到很欣慰。
李军士告诉记者,当地的学生和老师对教师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我们。教师节当天,他们打算和其他几位一同援藏的老师相约吃顿饭,在雪域高原上,说说家乡话、拉拉家乡呱,好好地过过节。
(记者 张娜 实习生 贾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