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东昌府有一座全国闻名的藏书楼,叫“海源阁”。它是我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清朝道光年间,东昌府城南有条大河,河上有座三孔桥。有一年发大水,在桥的附近堤岸突然开了口子。洪水势猛,奔腾而出,如不及时堵挡,不但会淹了东昌,就连天津、北京也将受其害。 当时东昌知府马上上奏皇上,同时组织了乡民抢险。 皇上得知洪水将要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大为震惊,立即派河院前来治水,并批发纹银数百万两作为防洪专用。这是曾在贵州、广西、湖北为官的杨以增正巧回东昌探亲。东昌知府知道此人甚有些才干,便请他出任治水指挥,协助治水。 杨以增接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便急忙奔赴三孔桥险地。 河堤开口处洪水像一条巨龙,裹着泥沙向外倾泄,眼看河堤口子越冲越大,人们运来了一袋袋泥土,一块块石料,抛进决口处,但很快被洪水冲走。杨以增见此情景,让人们背着麻袋,组成人墙去挡住决口。一批人上去了,被冲散了;又一批人上去了,又被冲散了。有些人甚至丧了生命,决口仍是封堵不住。 杨以增看到了水越来越大,抢险的军民有些动摇,有的竟扔下工具悄悄逃离。他为了稳定众人,坚定大家抢险的决心,于是官服没顾得脱,便弯腰扛起一麻袋泥土,亲自向激流奔去。 这时随行的官兵,看到皇上命官都不要命了,于是一个个也随着冲上前去。民工们也不犹豫了,逃走的人也赶了回来,都一起向激流里扑去。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决口终于被堵住了。 恰巧这是皇上派来的河院赶到了现场,人们纷纷向他报告了杨以增的功绩。当河院寻找杨以增时,发现他还在水中,已累得筋疲力尽无力上岸了。人们赶忙把他扶上岸来,河院当即拿出了几万两银子赏给了杨以增。
杨以增虽居官多年,但他两袖清风,还从没有用过这样多的钱。他从小好学,并有爱书和藏书的习惯。平时,他住的屋子里里外外,床上床下,橱里橱外均放满了书籍。有些善本珍籍从不惜重金购买。书越来越多,因存放不善,有些书受潮变质,有些书虫蛀鼠咬,他常常痛惜不安。
清朝道光年间,东昌府城南有条大河,河上有座三孔桥。有一年发大水,在桥的附近堤岸突然开了口子。洪水势猛,奔腾而出,如不及时堵挡,不但会淹了东昌,就连天津、北京也将受其害。 当时东昌知府马上上奏皇上,同时组织了乡民抢险。 皇上得知洪水将要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大为震惊,立即派河院前来治水,并批发纹银数百万两作为防洪专用。这是曾在贵州、广西、湖北为官的杨以增正巧回东昌探亲。东昌知府知道此人甚有些才干,便请他出任治水指挥,协助治水。 杨以增接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便急忙奔赴三孔桥险地。 河堤开口处洪水像一条巨龙,裹着泥沙向外倾泄,眼看河堤口子越冲越大,人们运来了一袋袋泥土,一块块石料,抛进决口处,但很快被洪水冲走。杨以增见此情景,让人们背着麻袋,组成人墙去挡住决口。一批人上去了,被冲散了;又一批人上去了,又被冲散了。有些人甚至丧了生命,决口仍是封堵不住。 杨以增看到了水越来越大,抢险的军民有些动摇,有的竟扔下工具悄悄逃离。他为了稳定众人,坚定大家抢险的决心,于是官服没顾得脱,便弯腰扛起一麻袋泥土,亲自向激流奔去。 这时随行的官兵,看到皇上命官都不要命了,于是一个个也随着冲上前去。民工们也不犹豫了,逃走的人也赶了回来,都一起向激流里扑去。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决口终于被堵住了。 恰巧这是皇上派来的河院赶到了现场,人们纷纷向他报告了杨以增的功绩。当河院寻找杨以增时,发现他还在水中,已累得筋疲力尽无力上岸了。人们赶忙把他扶上岸来,河院当即拿出了几万两银子赏给了杨以增。
杨以增虽居官多年,但他两袖清风,还从没有用过这样多的钱。他从小好学,并有爱书和藏书的习惯。平时,他住的屋子里里外外,床上床下,橱里橱外均放满了书籍。有些善本珍籍从不惜重金购买。书越来越多,因存放不善,有些书受潮变质,有些书虫蛀鼠咬,他常常痛惜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