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建立后,聊城属东夷部族,与夏王朝有融合有磨擦。适时境内有观、顾两个方国。观国是虞舜后裔所建立的姚姓国,故址在今莘县西南约40公里的观城镇。《左传》中有“平虞有苗,夏有观、扈”之语,它与有虞氏一样反对夏启破坏禅让制,夺帝之权而王天下,因此被夏启所灭。顾国,少昊后裔建立的已姓国,故址在聊城莘县南约35公里的古城一带。顾国与夏朝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支持夏朝统治。商朝在山东兴起时(1),为了削弱夏的力量,顾国首当其冲先被灭掉了。《诗经》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汤灭掉韦、顾两国,随后消灭了夏朝。
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聊城境内的夏文化比较发达,是考古学上所说的岳石文化时期,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聊城的岳石文化遗址有东昌府区的权寺遗址,茌平县的台子高、李孝堂、东一甲、南陈、梁庄、乐平铺、大刘庄、教场铺、大碾李,东阿县的王集、韩庄,阳谷县的红堌堆、黑堌堆、黑土坑等共15处。茌平县南陈、乐平铺、教场铺、东阿县王集等岳石文化遗址面积约3至6万平方米的城址,极有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封地,史无定论。或许由于夷夏斗争,聊城的岳石文化相对于龙山文化,密集程度明显降低。适时,聊城人进入青铜时代,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这与夷夏的相互斗争与融合有很大关系。夏朝中期后,虽然包括聊城人在内的九夷部族基本臣服于夏朝,但依然保有东夷人的文化特点,聊城的岳石文化是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市史志办张静参考《聊城通史》及其他史书编辑加工而成,概况内容将根据能够掌握的可以确定的聊城史情,陆续补充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