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历史文化村镇斗虎屯镇
首页 > 民俗名胜 人气:29 日期:2014/5/26 15:07:28
文章正文

 斗虎屯镇位于东昌府区西北边陲,西与冠县交界,北与临清市接壤,东连茌平县,南临东昌府区梁水镇,距县城35公里。大京九铁路贯穿境内,泰临之咽喉。2001年,原堠堌乡并入斗虎屯镇,镇政府驻斗虎屯村,有汉族和回族两个民族。全镇总面积83.86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61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4.3万人。


    堠堌冢位于堠堌村西过泰临公路300米处,又名青龙山。遗址现残存封土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8米,高21米,底部周长410米,占地面积达10780平方米。封土为人工夯筑而成,夯土层在13至18厘米不等。专家认定,堠堌冢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2006年12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两汉时期,堠堌冢所在位置属清河国,其所辖区域基本上是以今临清为中心方圆约50公里的范围内,都城位于临清城东北约五、六公里处。因刘庆初为太子,死后又被追认为皇帝,因身份特殊,所以其墓葬规格高、封土大。堠堌冢在汉代清河国范围内,是最大的墓葬。1990年代,台湾台北大学教授张蓬洲就认定:堠堌冢就是刘庆墓。
    刘庆是汉章帝刘炟的第三子,生母宋贵人。生于建初二年(77年),翌年立为皇太子。因受窦太后排挤,建初七年(82年)被废为清河王。初留居京师,延平元年(106年)就国,当年病死。永初元年(107年),刘庆之子刘祜即皇帝位,即汉安帝,追封刘庆为孝德皇帝。刘庆为人恭谦,汉和帝时,助朝廷诛灭外戚窦宪势力,贡献巨大。刘庆生有3子。长子刘祜,承继帝位;次子刘虎威,嗣位,即清河愍王;少子刘常保,被封为广川王。后刘虎威和刘常保绝嗣,国除。
    据堠堌冢附近老百姓的传说,堠堌冢是刘庆墓的可能性最大。老人们说,从前堠堌冢下曾有一个小村庄,名称“小刘庄”。庄里的人都姓刘,小刘庄的百姓就是刘庆的后裔。早年的堠堌冢比现在要高大得多。用老辈人的话形容:“山头顶着蓝天,山脚站在四边。东边临海、西边靠山、南边接水、北至荒林”。今天大致为:东边是堠堌城护城河的大海子坑,在今堠堌村西南,1950年代初被填平;西边是山庄村、山赵村和大山树庄,今山庄、山赵两村尚存,大山树庄已改名为大桑树庄;南面指后哨村护城河和吴家海子坑,今均被填平;北面指今刘家、张家的松树林坟地。话虽有些夸张,但今人仍可据此描述体会到堠堌冢旧时壮观景象。
    从前堠堌冢上长着很多粗大的松树和杨树,后经大肆刨挖,原来生机盎然的绿丘变成了光秃秃的土疙瘩,土壤流失严重。后当地农民烧砖、盖房、造田,都从堠堌冢大量取土。近些年,农民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已在堠堌冢上植树种草,加以保护。
    登临堠堌冢,视野开阔,周围方圆数十里的田地、村庄、道路和树木尽收眼底。据传,宋辽作战时,穆桂英就曾用堠堌冢作过点将台。
    千百年来,当地人围绕这个神秘的土丘,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有的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堠堌冢上用大印镇住过一条青龙;有的说这是皇家陵寝;有的说是汉武帝修建的军事设施。以堠堌冢为背景的“虚粮冢”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
    据说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晋、齐是当时两大国,聊城一带处于两国交界处。晋国仗国势强盛,想打败齐国,称霸诸侯,于是发兵偷袭齐国,并包围了齐国的西部城池。晋国兵将猛打猛攻,齐国军民英勇抗敌,相持多日,不分胜负,双方伤亡巨大。时齐国城内,粮草殆尽,补给困难。晋国便转变策略,在齐国城外安营扎寨,围困城池,坐待良机。这时齐国的一个谋士识破了敌军阴谋,号召城内军民,连夜突击,送砖运土,很快在城内堆起了一个大土堆,士兵装扮作运粮队伍,在土堆上面覆盖了一层粮食,并挂出了醒目的“米粮堆”红字牌子,四周写上“防火防盗”。并修书一封,写下十年战表,给晋军送去。晋国将军派探子前去侦察,见齐国有这么大堆粮食,即使城池被围困十年,也不愁军民无粮!于是晋国无心恋战,立即撤兵。
    后齐国的这位谋士英年早逝,为了让人们记住他的智慧,齐国君王下令把谋士葬在虚粮堆上,并把虚粮堆正式命名为“虚粮冢”。
    2006年,“堠堌冢的传说”被列入聊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堠堌村位于堠堌冢东300米处。今堠堌村旧址原是一座城,据《大明一统志》载:“柳林古城在堂邑西北五十里,与堠堌二城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筑。”据当地老人讲,原来堠堌村有四门、四关、四庙和城墙。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均为1.5公里。北关有真武庙、南关有奶奶庙、东关有天齐庙、西关有三官庙。城墙宽度基座有10米多,上面宽有六、七米。城内有奎星楼、关帝庙、土地庙,东门外路南有宏大的佛教寺院——崇兴寺。中间十字街最高,地势比四门各高出1.5米左右。堠堌城历史上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繁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