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沙镇镇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聊莘公路中段,距区政府所在地21.5公里。位居莘县、阳谷、聊城三县区交界处,北与东昌府区的张炉集镇、郑家镇接壤,南与阳谷县的定水镇隔河相望,东和东昌府区的朱老庄乡为邻,西与莘县的河店镇、莘亭镇搭界。全镇区域面积131.95平方公里,耕地8533公顷,辖119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下设12个管理区,人口10万人,是东昌府区最大镇。
沙镇历史悠久。在汉代置阳平郡,辖周边府县72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博州武水县,唐代改武水镇。民间传说,北宋时在武水设黄沙镇,后改沙镇。明设沙镇屯,清设沙镇里,民国称二区。境内古迹遗存众多。
古武水县城遗址位于今沙镇镇政府驻地。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沙镇置武水县,属博州,筑土城建治所,城廓约1平方公里,今仍能勘到城墙的夯土层痕迹。现沙镇健在的老人还能说清东西南北四城门的大体位置。城内建棋盘大街,中心筑玉首,玉首最高点高出当地平均地面3.3米。唐高宗年间,博州刺史李冲曾起兵攻武水县,烧毁武水县南门。此后黄河决口,该城遭大水漫淹,城毁。
穆桂英点将台遗址位于沙镇点将台胡同。民间传说,北宋女英雄穆桂英大破一百单八阵时,在沙镇南门外,扎中军帐,筑夯土,设点将台,鼓舞士气。一举攻破了辽将白天祖的黄沙阵。破阵后又在该台点将阅兵。后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点将台成为英雄与胜利的象征,被沙镇人保留至今。现遗址周围100米之内无民房等建筑物。
郑板桥阁遗址位于沙镇板桥阁街。据传,郑板桥赴范县任县令时,路过沙镇住下。第二天晨起遇见南街一村妇欲上吊,询知村妇因丈夫去世,孩子幼小,家境贫寒,想以死解脱。郑板桥遂令把自己的一部分俸禄赠予村妇,供两个孩子上学。后两孩子学有所成,为纪念恩人,在郑板桥赠银处建木板阁一座,命名“板桥阁”。板桥阁所在的东西两条街称板桥东街和板桥西街。此阁“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遗址仍存。
王汝训故居位于沙镇王楼村中。今存大门,木门厚框,起脊扣瓦,石狮把门(仅存石墩)。其后代只有嫡长支才能居住大门里故居内。王家家庙位于村东头,建设年代不详,现存3间古式瓦房,砖木结构,起脊扣瓦,气势不凡,并建东西两厢房。大门前石狮一对,当时家庙内供俸着王汝训像及王氏家族的族谱。此庙至今保存完好,距沙镇1公里。
王汝训墓位于王汝训故居南1公里郭庄村西。墓地坐北朝南,原有石牌坊1座,石狮、石马、石羊、石人、墓表各1对,神道碑4通,墓照碑l通,石桌1张,现存石碑两通,石桌1张,其雕刻石物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族人埋入地下,保存尚好,该墓地石雕群被聊城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汝训(1551~1610),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字师古,号弘阳。籍今沙镇王楼村。明穆宗隆庆五年(1517年)进士,任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神宗万历初年升刑部、兵部主事,迁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继为太仆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任左佥都御史,迁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南京刑部右侍郎,继任工部右侍郎。卒后赠工部尚书。纂有《东昌府志》20卷、《疏草》2卷及《诗文集》等。
朱延禧,明天启年间礼部尚书。字允修,东昌府沙镇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为翰林院检讨,后升任礼部右侍郎。明熹宗时被赞为“讲官第一”,拜东阁大学士、升礼部尚书。曾主持万历、天启两朝实录的编纂。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著有《畸斋诗文集》50卷。
朱延禧墓地位于沙镇朱楼村西南150米处,其石刻规模形制大体与王汝训墓地相同,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或埋入地下,现存墓碑一通,高3.17米,除底座纯碑高2.6米,宽0.9米,厚0.27米,碑文清晰,曰“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公讳延禧字允修别号蓼水朱公之墓”。该墓地石雕群,被聊城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昭麒,清道光年间武进士,字石台。东昌府聊城县(今东昌府区沙镇)人。生于武宦世家。祖父曾纪寿,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武举人,父亲曾广照,为道光二年(1822年)武进士。
曾昭麒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武举,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武进士,授御前侍卫。历武辖(把守紫禁城后门)、四川忠州营都司、江西九江营水师游击、九江镇总兵、宁都营参将,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累官至江西袁州副将。曾氏故居位于沙镇曾楼村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门前旗杆石两对,旗杆石高约1.5米,厚三尺见方,中间有一圆孔装旗杆用。现墓地的古柏及故居后花园遗址犹存。
沙镇历史悠久。在汉代置阳平郡,辖周边府县72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博州武水县,唐代改武水镇。民间传说,北宋时在武水设黄沙镇,后改沙镇。明设沙镇屯,清设沙镇里,民国称二区。境内古迹遗存众多。
古武水县城遗址位于今沙镇镇政府驻地。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沙镇置武水县,属博州,筑土城建治所,城廓约1平方公里,今仍能勘到城墙的夯土层痕迹。现沙镇健在的老人还能说清东西南北四城门的大体位置。城内建棋盘大街,中心筑玉首,玉首最高点高出当地平均地面3.3米。唐高宗年间,博州刺史李冲曾起兵攻武水县,烧毁武水县南门。此后黄河决口,该城遭大水漫淹,城毁。
穆桂英点将台遗址位于沙镇点将台胡同。民间传说,北宋女英雄穆桂英大破一百单八阵时,在沙镇南门外,扎中军帐,筑夯土,设点将台,鼓舞士气。一举攻破了辽将白天祖的黄沙阵。破阵后又在该台点将阅兵。后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点将台成为英雄与胜利的象征,被沙镇人保留至今。现遗址周围100米之内无民房等建筑物。
郑板桥阁遗址位于沙镇板桥阁街。据传,郑板桥赴范县任县令时,路过沙镇住下。第二天晨起遇见南街一村妇欲上吊,询知村妇因丈夫去世,孩子幼小,家境贫寒,想以死解脱。郑板桥遂令把自己的一部分俸禄赠予村妇,供两个孩子上学。后两孩子学有所成,为纪念恩人,在郑板桥赠银处建木板阁一座,命名“板桥阁”。板桥阁所在的东西两条街称板桥东街和板桥西街。此阁“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遗址仍存。
王汝训故居位于沙镇王楼村中。今存大门,木门厚框,起脊扣瓦,石狮把门(仅存石墩)。其后代只有嫡长支才能居住大门里故居内。王家家庙位于村东头,建设年代不详,现存3间古式瓦房,砖木结构,起脊扣瓦,气势不凡,并建东西两厢房。大门前石狮一对,当时家庙内供俸着王汝训像及王氏家族的族谱。此庙至今保存完好,距沙镇1公里。
王汝训墓位于王汝训故居南1公里郭庄村西。墓地坐北朝南,原有石牌坊1座,石狮、石马、石羊、石人、墓表各1对,神道碑4通,墓照碑l通,石桌1张,现存石碑两通,石桌1张,其雕刻石物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族人埋入地下,保存尚好,该墓地石雕群被聊城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汝训(1551~1610),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字师古,号弘阳。籍今沙镇王楼村。明穆宗隆庆五年(1517年)进士,任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神宗万历初年升刑部、兵部主事,迁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继为太仆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任左佥都御史,迁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南京刑部右侍郎,继任工部右侍郎。卒后赠工部尚书。纂有《东昌府志》20卷、《疏草》2卷及《诗文集》等。
朱延禧,明天启年间礼部尚书。字允修,东昌府沙镇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为翰林院检讨,后升任礼部右侍郎。明熹宗时被赞为“讲官第一”,拜东阁大学士、升礼部尚书。曾主持万历、天启两朝实录的编纂。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著有《畸斋诗文集》50卷。
朱延禧墓地位于沙镇朱楼村西南150米处,其石刻规模形制大体与王汝训墓地相同,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或埋入地下,现存墓碑一通,高3.17米,除底座纯碑高2.6米,宽0.9米,厚0.27米,碑文清晰,曰“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公讳延禧字允修别号蓼水朱公之墓”。该墓地石雕群,被聊城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昭麒,清道光年间武进士,字石台。东昌府聊城县(今东昌府区沙镇)人。生于武宦世家。祖父曾纪寿,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武举人,父亲曾广照,为道光二年(1822年)武进士。
曾昭麒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武举,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武进士,授御前侍卫。历武辖(把守紫禁城后门)、四川忠州营都司、江西九江营水师游击、九江镇总兵、宁都营参将,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累官至江西袁州副将。曾氏故居位于沙镇曾楼村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门前旗杆石两对,旗杆石高约1.5米,厚三尺见方,中间有一圆孔装旗杆用。现墓地的古柏及故居后花园遗址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