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新兴城市的崛起
首页 > 民俗名胜 人气:26 日期:2014/5/26 15:07:42
文章正文
 随着“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享誉海内外,山东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地位越来越凸显,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彰显出聊城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的机遇中,我们期待着——

聊城,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聊城,又是一座充满经济活力和投资潜力的新兴城市;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并存,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美。


如今,在新一轮的产业承接转移大潮中,我市正着力编制实施有色金属、汽车及配件、装备制造、钢铁、物流、化工、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子信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筹划建设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煤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硅化工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温泉旅游产业基地等支撑聊城未来发展的12大支柱产业,为广大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天地。此外,城市品牌优势、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将为我市在新一轮的产业承接转移中抢得先机,也必将铺就起一条新兴城市的崛起之路。


声名鹊起的城市品牌


10月23日,聊城以“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并存”的独特之美,荣获了“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奖。此外,我市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近年来,我市一直着力打造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在海内外声名鹊起。


我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沃野平畴,气候宜人。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徒骇河等纵贯市区,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水城风貌。此外,我市生态环境优美,草木葱茏,不仅是适宜人居的城市,也是鸟类的天堂,在聊城栖息的鸟类有200种。


聊城,还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上名人辈出,仅近代以来就有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抗日名将张自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成为了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得天独厚的“软环境”。


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


多年来,勤劳智慧的聊城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创造更具魅力的现代文明,使千年古城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聊城撤地设市11年来,全市经济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成长性很强的城市。


聊城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种植面积450万亩,无公害蔬菜150万亩,无公害蔬菜品牌98个,梨园等果园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畜禽饲养、加工、出口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聊城还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造纸、纺织、食品、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发展起信发、时风、泉林、祥光、奥博特、鲁西化工、银河、凤祥、东胶等一大批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山东名牌产品67个。


我市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流中心,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40余处,坐落在聊城市区的香江光彩大市场是山东省五大现代批发市场之一。充满着无穷活力的现代经济正在聊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迅速地发展,为我市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实现新兴城市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具优势的发展环境


聊城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面向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靠广阔的中西部腹地,300公里半径范围内人口多达2亿,自古以来属商家集聚之地。如今,我市正积极对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山东东进西拓的“桥头堡”,独具优势的发展环境是我市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胜出的另一“法宝”。


聊城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京九铁路、邯济铁路,以及济聊邯、青银高速公路等在境内交汇。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邯济铁路复线、德商高速公路、聊济一级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即将开工建设,聊城正日益成为一个商贸物流、能源集散、人流聚集、旅游度假的理想城市.成为中西部能源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西拓”占领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建立了透明、高效、廉洁的亲商服务体系,服务跟踪于企业的批准建立和建设、生产、销售全过程。此外,我市还拥有2所大学和12所职业教育学院,每年培养各层次、多专业人才2万余人,同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工作、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