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那些事儿-聊城历史地名(二)
首页 > 民俗名胜 人气:82 日期:2014/5/26 15:08:03
文章正文

    清渊县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阳城(今河北省馆陶县城西城)。先隶冀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隶阳平郡,西晋咸宁年间(275~280)改属司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县为临清县,后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清渊县,仍属司州阳平郡;同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北齐时,清渊县治改徙清水堡。隋开皇元年(581),清渊县改属清河郡。唐时,清渊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清泉县 县名。源于正史《晋书》、《北齐书》、《隋书》,临清旧州、县志均沿用此说。历代地理学家、史学家多次进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无和郡县志》中对清泉县校注为“‘泉’地理志作‘渊’唐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晋书》之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改”;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载:“考元和志隋志渊作泉乃唐避讳,隋县(即清渊县)未改名”;顾祖禹撰方志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由此断定,临清历史上未置过清泉县,只因唐人“避讳”,才将清渊县写成清泉县。


  信乡县 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区北部。后汉省。后不复置。


  厝县 西汉于清平之域置,属清河郡。东汉安帝时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贝邱县 西汉置贝丘(邱)县,北齐省。故城在今清平镇西南。隋初,复置贝丘县。开皇六年(586)析贝邱县置清阳县属清河郡;十六年(596)改贝邱县为清平县。后不复置。


  甘陵县 东汉安帝因孝德皇后葬于厝县,故改厝县为甘陵县,并移清河国治于甘陵。晋改甘陵县为清河县,属清河国。后不复置。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清阳县 汉置县,为清河郡治所,后汉省。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隋复置,隶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市城东北。唐迁治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境,仍为清阳县。废县时间不详。


  清河国(郡、县) 东汉时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县境迁入临清境内,同甘陵县治。三国魏时复置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北部。西晋复为清河国,并置清河县,县隶属于国。十六国时又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县同置,县隶属于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县迁治于今河北清河县境。清河国(郡、县)在今临清境内置存约472年。


  清平县 汉置贝丘县,北齐省。隋初复置,开皇十六年(595)改为清平县,属清河郡,故治在今临清市城东20千米水城屯村。宋元丰四年(1081)因漯河决城毁,治所迁至明灵寨即今高唐县清平镇。明、清皆属东昌府。民国年间,先后属济西道、东临道、德临道。1946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县。1949年8月恢复清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同年县政府迁至今临清市康庄镇。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和高唐县。


  沙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临清县西部置沙丘县,属清河郡。大业二年(606),沙丘县并入临清县。唐武德四年(612),析临清县复置沙丘县;贞观元年(627)又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永济县 唐大历七年(772),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治所在张桥店即今冠县北馆陶镇。五代后梁属大名府。后晋属澶州。后汉后周改属大名府。宋建隆元年(960),永济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临清州 明弘治二年(1489),升临清县为临清州,领馆陶县、邱县,属东昌府,治所在今临清市城区。清顺治元年(1644),改州为县,属东昌府。


  临清直隶州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县为临清直隶州,领夏津、武城、邱县3县,属山东布政司。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


  卫东县 1942年11月15日,为加强卫运河以东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冀南行署决定设立卫东抗日民主办事处。1943年9月18日,在杨坟村召开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卫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冀南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冀南第一专署,县政府先后驻李官庄、孙楼、杨坟、杨二庄一带。1946年3月,卫东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堂邑县、临清县。


  临清市 1945年9月,析临清县置临清市,县、市分治,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区。1948年11月,临清市升为地级市,直属冀南行政公署。1949年3月,降为县级市。同年8月,临清市改为临清镇,县、镇均属河北省邯郸专署。1952年10月,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4年8月,撤销临清镇,复设临清市,县、市分治。1958年12月,省临清县入临清市。1963年3月,改临清市为临清县。1983年8月,改临清县为临清市。


  阳平县 汉置阳平县,属东郡。东汉为侯国,曹魏属阳平郡,晋省入乐平县。北魏复置阳平县,北齐改阳平县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废乐平县、莘亭县,复置阳平县,属莘州,八年(588)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后不复置。


  乐平县 北齐,改阳平县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废乐平县,复置阳平县。后不再置乐平县。


  莘亭县 北周建德七年(575)析乐平县置莘亭县。隋开皇六年(586),废乐平县、莘亭县复置汉代初置、北齐所废的阳平县,八年(588)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大业二年(606)改清邑县为莘县,属武阳郡。唐武德五年(621)析莘县复置莘亭县,属博州;次年,莘亭县废,其辖区划归莘县。后不复置。


  观城县 古观国,春秋卫地,汉置畔观县,东汉更名卫国县。隋开皇六年(586),改为观城县,属武阳郡。唐属魏州,县治在旧观城店。宋初属开德府,县治迁至今观城镇,后分别改属大名府和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初属曹州府,雍正八年(1730)属濮州,十三年(1735)复归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0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十八专署。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南部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观城镇。1944年秋,观朝县撤销,恢复观城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平原省濮阳专署。1952年7月,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朝城镇。同年11月,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6年3月,观朝县撤销,原观城县辖区划归范县。1964年9月,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原观城县辖区划归山东省莘县。


  清邑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汉代始置的阳平县为清邑县;大业二年(606)改清邑县为莘县,属武阳郡。后不复置。


  莘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辖阳平县。大业二年(606),莘州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莘州,辖莘县。贞观四年(630),莘州废,莘县改属魏州。此后不复置州。


  朝城县 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曰武阳县,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县。开元七年(719),改武圣县为朝城县。天佑三年(906)改称武阳县,五代唐复称朝城县,故城在今朝城镇西40里。宋属开德府,宋明道二年(1033)迁县治于社婆村即今莘县朝城镇。元初属东平府,后属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属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改为南峰县;1945年5月,复名朝城县;1947年又改名南峰县;1949年初又复名朝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7月,朝城县与观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政府驻朝城镇。后不复置。


  朝北县 1940年10月,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鲁西北专署决定以朝城西北部的王奉、大王寨、张鲁等地区组建朝北抗日民主办事处。1941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决定组建中共朝北县工作委员会。县工委先后驻王奉、张鲁一带。1943年7月,莘县、朝北县合并为莘朝县。


  南峰县 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改朝城县为南峰县,县政府驻朝城镇。1945年5月,复名朝城县;1947年又改名南峰县;1949年初,又复名朝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后不复置。


  观朝县 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南部合并为观朝县,县治在观城镇。1944年秋,观朝县撤销,恢复观城县建制。1952年7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在朝城镇,属平原省聊城专署。同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6年3月,观朝县建制撤销,南部划归范县,北部划归莘县,东北部划归寿张县。


  莘朝县 1943年7月,莘县抗日民主政府与朝(朝城)北县工委合并为莘朝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原莘县县城西北部和朝北地区农村,属冀鲁豫行署鲁西北专署。1945年5月,莘朝县建制撤销,恢复莘县建制,原朝北地区划归元朝县。


 


责任编辑:庞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