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那些事儿-聊城历史地名(一)
首页 > 民俗名胜 人气:53 日期:2014/5/26 15:08:03
文章正文

    微子城 商纣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纣王将其庶兄启,封为微国,受以子爵,因之启的封地称为“微子城”。《太平寰宇记》记载:“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可见,微子城在聊城县境内,直到宋代尚有遗城留存。《名胜志·城冢志》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按,即纣)时微子所封。”清宣统二年(1910)的《聊城县志·古迹》也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学者叶圭绶则说:“摄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录》上说:“据《聊城县志》图,微城所在,正古摄城,摄城临黄沟,黄沟亦称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战国时摄城,亦即摄国故城。


  聊古庙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北15里处。《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治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聊城县城东迁至王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城,在这里修建了庙宇,名为聊古庙,又名聊崮庙。清康熙年间,状元聊城人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定其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城 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镇平原,他于原聊城县城(聊古庙)东40里处(今东昌府区城东10千米许田庄南)筑新城,名曰平原镇,世称曰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罢镇,置平原郡,遂以王城为郡治,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河决城圮,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东10千米的许营大石槽村。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西聊县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间(525~527),从原聊城县中,分设西聊县,北齐时并入聊城县。后不复置。


  堂邑县 隋开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汉代堂邑”之名故名。属东郡,故治在今堂邑镇西北5公里千户营村。唐属河北道毛州。宋迁县治至今堂邑镇,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清均属东昌府。民国初属山东省东临道。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堂邑县建制撤销,其辖地分别划入聊城和冠县。


  博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所仍在王城。隶属河北省。辖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县。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改博州,期间,郡、州治所和隶属、辖县均未变。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河决城圮,州治南迁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隶河北东路,治所仍为巢陵。时辖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宋淳化三年(992),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州治遂迁孝武渡西(今聊城旧城)。金代,博州改属山东西路,州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县。元代,博州改为东昌路总管府。后不复置。


  武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博州。武水镇(今沙镇)为县治所,故城在今东昌府区沙镇。后周显德二年(955),武水县建制撤销,其境域划归聊城县。后不复置。


  巢陵城 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他不肯接受。他死后葬于此地,人称其墳墓曰“巢陵”。旧《聊城县志》说:“今城东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东南角”。此城为聊城县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15里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宋淳化三年(992),河决毁巢陵城,聊城县治乃西迁孝武渡西。聊城县治在巢陵的时间为47年。


  孝武渡西城 今聊城旧城。宋淳化三年(992),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旧城。熙宁三年(1070)始划定规模,搬运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砖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聊城县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位置当在今闸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东昌路 元代政府的行政建制。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区划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改名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东昌作为境内建制名称,始见于此。之所以名东昌,一说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说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


  筑先县 1940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为筑先县,先属鲁西行署,后属冀鲁豫行署。1949年复名聊城县。


  聊堂县 1943年秋,冀南行署决定,以聊西办事处和堂邑南部组建聊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驻温集、张炉集一带农村,先后隶属冀南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1946年2月,聊堂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筑先县和武训县。


  武训县 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堂邑县武庄人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


  聊阳县 1947年9月,划出阳谷县北部、聊城县南部置聊阳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驻沙镇。1949年9月,聊阳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责任编辑:庞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