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那些事儿-聊城历史发展过程
首页 > 民俗名胜 人气:75 日期:2014/5/26 15:08:10
文章正文

    聊城是中国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族活动的地方,后被融人华夏部落。据考古证实:距今约6000年,在今境内阳谷、茌平、东阿一带已有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人们居住,并能制造多种打制石器和简单的骨器、蚌器等,距今约50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人们聚落在境内的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当时人们已能制造多种多样的陶器,且有彩绘。由发现的阳谷景阳冈和茌平教场铺等文化城址表明: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境内人口迅速增长,聚落剧增,出现了城群和中心城。景阳冈和教场铺两个文化城,面积均在40万平方米左右,无疑是当时的中心城,景阳冈文化城应是虞舜之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当时,人们已有较高的城垣夯筑技术,已能制造精美的磨光黑陶、蛋壳陶和精致的骨器、蚌器、角器、石器等。尤其值得称道是,当时境内已出现了早期的文字。


  夏商周时期,境域作为原夏舜活动的中心地区,又临近商都,具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当时人们用于农业生产和治水的工具有石镰、蚌镰、纺轮、骨凿、石铲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有精美的陶盆、陶罐、陶钵、陶壶以及角锥等。这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已有一定水平,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盂子》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这不仅表明当时农业耕作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也反映了境内先民的思想、生活情况。后来伊尹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代,殷纣王之庶兄微子曾在聊城受封,古聊城有微子城。


  春秋时期,在今鲁西平原上就曾有聊、摄两个城邑。战国时期,聊邑已成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争战之地。《左传》说: “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此间,聊城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兵家和高士,也留下了国内军事史上许多典型战例。齐国阿(今阳谷)人孙膑,于齐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用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法大败魏军于桂陵,又于齐威王十五年(公元前342)以增兵减灶、诱敌探入法大败魏军于马陵,杀死庞涓,于是名扬天下。今境内仍存马陵道古战场遗址,其军事名著《孙膑兵法》流传国内外。


  秦汉时期,封建王朝设郡置县,进行有效治理。国家统一,社会比较稳定,境内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当时,境内各县城已有相当规模,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从出土的文物说明:铁器、铜器、铝器等已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基本生活用品;工艺品制造水平较高,不仅能制造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陶器,而且能制造观赏价值较高的多姿多彩的陶人物、陶动物等,特别是高唐固河汉墓中出土的陶楼最为杰出,代表了汉代山东陶工的最高水平;由出土的邓庙汉画像石墓中精美的画像证明,当时绘画、雕刻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东阿已能生产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世称“东阿之缣”;人们已较为普遍地利用井水解决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出现了尹齐、周福、乙瑛、谢弼、贾琮、陈宫、张邈等一批名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战乱频繁,民众深受其害。三国时期,曹操曾率军多次到境内镇压黑山和黄巾农民起义军;同时,曹操与袁绍、孙权、刘备之间,争权夺利,也多次在境内交战。两晋时期,汲桑、石勒在茌平起义后,曾与苟浠在境内交战数次;同时,后燕之主慕容垂在称王为帝期间,为追击叛将吴深、平观和燕太子洗马温祥,曾多次向境内进军。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著名武将檀道济与魏将安平公乙旃眷曾大战于鲁西。当局部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事业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曹植在《社颂序》中称其封地东阿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弟”,可见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后的盛况。这一时期,境内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兵家、文学家和医学家。


  隋、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聊城先后为博州和东昌路总管府治所,为今之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诏发民工百余万,开境内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交通、水利之便,促进了境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动脉,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在此建有大码头和大型粮仓。有“沙丘古渡”之称。南北物资贸易畅通,文化、交通加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和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始建于宋代的聊城铁塔,塔身全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造型典雅,雕饰古朴,证明当时聊城冶金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庞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