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已小熟,天未大热,5月22日,驱车入冠县沙河。
沙河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黄河故道河床,贯穿冠县西部。冠县斜店乡辛庄村藏身于此,这里保留着4米多高的黄河故道原始沙丘,是过去黄河故道地貌特征及恶劣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是辛庄人奋战沙荒的见证。三十年前,这里唯有黄沙,800亩沙荒地是集体财产,20年才有40万元收入,亩均年收益25元。
“这几十年,村民没少跟这沙土岗子‘斗’,经常是人进沙退,人退沙进。”提起过去,辛庄村支书李振高面漏苦涩,他说,过去,只要一起风,漫天沙尘,种下的苗漏了根,平整的沙丘又起来了。后来,大伙儿都说在辛庄,靠土地养活不了人。
改变源于此。2012年9月,县烟草专卖局实施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选中了辛庄村这片沙荒地,出资200多万,在这里建设占地1200亩的生态示范园——冠县金叶生态农业示范园。“现在,生态园一期建设了285亩,这片西瓜地原来是黄河的河床,现在是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露地瓜果区。”李振高说,经过平整土地、引水打井、修路架电……,短短一年的时间辛庄村就发生了巨变。“285亩沙土地上建设了育苗温室大棚、蔬菜大棚、连体棚、畜禽圈舍、合作社用房等设施。”现在,一年一茬西瓜、一茬黄瓜或者茄子,辛庄亩均收益最少一万元,是2012年的33倍,是1983年的400倍,生态效益不可估量。
“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参与建设的辛庄村干部李保聚说,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斜店乡和烟草、财政、农业、水利、土管等10多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推进生态园的建设。多部门的加入,在辛庄形成了马太效应:县交通局帮扶修建了900米通往园区的道路,县国土局勘探平整土地150亩,县水利局无偿打灌溉机井6眼……
沙荒地变成了“聚宝盆”。“县烟草专卖局帮助成立了‘冠县金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筹园区运作。村民只需很少的租金就能享受现代设施农业带来的便利。”李振高说,一开始并不看好的村民也转变了眼光。村民李振奎在生态园租种了三亩大棚黄瓜,黄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大棚里还养了笨鸡。“仅一二茬落地瓜,我就收入五万,由于黄瓜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在黄瓜大棚里,李振奎捧着刚摘着的黄瓜欣喜地说。
斜店乡党委书记耿增军认为生态园的意义不仅在辛庄,“辛庄模式是可以在斜店复制的,我们争取建成一处优质有机蔬菜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基地‘三位一体’多功能生态示范园,并在其他村庄推广。”
汇聚在黄河故道河床下沙粒间的清甜井水,通过灌溉机井,浇灌了沙质土地的丰富特产,各地客商到辛庄登门采购瓜果产品。生态园区实行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生产形式,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通过烟草部门牵线搭桥,生态园与多个大型商场、集贸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沙瓤西瓜、有机韭菜、山药、金银花等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源源不断的走进大城市的高档餐桌。
“冠县金叶生态农业示范园是全省烟草系统第一批6个项目之一。”冠县烟草专卖局(公司)经理张子国道出了选择辛庄村作为聊城首个生态富民工程试点的初衷,“辛庄村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为民,群众的信任让我们觉得这个村能战胜眼前的困难。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资金有效注入,高标准规划建设,专家全程指导,县里全力配合,一年多时间,沙地就变绿洲。”
(记者 洪祥 通讯员 许永飞 马雪)
短评:
“生态”与“富民”
洪祥
昔日,沙河里的辛庄村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却仅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让村庄面貌发生巨变。这说明,只要找准思路,团结务实为民,沙窝窝也能变成生态园。
冠县金叶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的切入点是“生态”,落脚点是“富民”。注重“生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生态村富民工程的关键所在。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只有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绿色农业的总体设计,形成高产、优质、低耗的产业链条,才能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实力。当然,一项工程,从“纸上”落到“地上”,不仅需要认识层面的系统设计,更需要实践层面的统筹运作。
民声,声声入耳;民意,事事入心。只有做到事事有人问、件件有人抓,生态村建设才能杜绝开“空头支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聊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