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现场,工作人员在整理衣物。记者 赵艳君 摄
几天前还享受秋日暖阳的水城,一夜北风紧,22日最低气温一下就降到了12度,长时间待在室外,免不了要瑟瑟发抖。
然而,也是在这一天,聊城有个地方却是满满的热量和温暖。
当日,特战救援队聊城分队联手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建立长期爱心合作共建关系。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成为我市爱心物资存放点,此后将长期接受市民捐赠。
在当天的爱心捐赠启动仪式上,聊城爱心市民和公益组织共捐赠万余件衣物、3460元现金以及书包、文具若干。
但是,这仅仅是截至当日下午4时30分的数据,之后依然有爱心市民不断前往捐衣捐物,热情不减。
特战救援队聊城分队队长秦一杰说,没想到聊城市民热情如此之高,单就这一天的捐衣数量,就足以保证马依村的孩子温暖过冬。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李燕说,虽然天气很冷,但她们23名工作人员心里异常温暖,因为聊城人民的爱心,也因为四川大凉山区孩子们可以有个温暖的冬天。
◎共同心意
搭建一个平台
关爱贫困山区
雨果说,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22日,特战救援队聊城分队、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爱心物资捐赠启动仪式上,纪念馆馆长高杉如是说。
高杉说,此次和特战救援队建立长期爱心合作共建关系,旨在表明双方一个共同的心意,那就是关爱西部贫困山区家庭,搭建爱心传递平台,共同完成爱心传递计划。
说起此次和特战救援队的联手,李燕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说是偶然,是因为自己的一位同事无意中发现微信朋友圈中给大凉山募捐棉衣的信息,经过逐级汇报后,双方负责人最终达成一致,决定联手传递爱心。
而说是必然,则是因为虽然双方做的事情有所差别,但却有着相同的内在精神——特战救援队队员不畏辛苦,冲在救灾救难一线,这和孔繁森同志坚韧不拔、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一致。
也正是因为如此,双方商议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作为聊城市爱心物资存放地点,在22日爱心捐赠仪式之后,还将长期接受市民捐赠。
捐赠内容为经费、物资和车辆等。其中,经费由中国特战救援队队员、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捐赠,其间,媒体跟踪监督确保其公开透明使用;生活物资包括干净整洁的棉被、冬衣;药品、奶粉以及女性生理卫生用品等。
李燕和秦一杰同时表示,面向社会筹集爱心资金及生活物质时,将对捐赠者进行实名统计(不愿意具名者除外)。活动善款与物资的使用明细,将会陆续择机在报纸、网络终端及微信平台公开通告。
◎感动瞬间
城区一位中年女士
往返四次捐助衣物
经历了22日的爱心捐赠,秦一杰说,他预想过当日现场捐赠的热闹场面,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聊城市民的热情会如此之高。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李燕,这几天她的电话几乎都被打爆了,有咨询捐赠衣服事宜的,也有咨询志愿者资格和条件的。
截止22日下午4时30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和特战救援队志愿者,共收到来自爱心市民、企业和公益组织的衣物一万余件,现金3460元,若干书包、文具,还有价值一万元的奶粉。
其中,聊城爱心驿站捐赠衣物1200件;聊城文轩中学初三·十八班全体师生捐赠衣物500余件。
看到这些数据,人们完全可以想到,现场工作人员将会多么忙碌。其实,忙和累不值一提,最让大家感动的是市民的爱心。说起来,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比如,城区一位四五十岁的女士往返四次,累计捐赠衣物130余件;
比如,一家四口老少三代人,骑着满载衣服的三轮车,赶到现场捐赠近百件衣物。老人怀抱着孩子,很淡然地说,收拾这些衣服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希望那里的人们可以用得着。
再比如,一位市民拖着重重的一包儿童书籍,将这110余本书交到工作人员手里。
这还不包括一位捐赠2000元现金,却始终不肯留下姓名的女士,还有那位一早7点钟就赶到现场送衣服的爱心市民。
当然,还有更多。尤其是好几家爱心企业,委派员工现场咨询捐赠钱物事宜。这一切都让现场忙碌的工作人员感觉热情高涨。
◎现场特写
23位工作人员忙个不停
下月20位特战队员再次入川
留两个高清特写,一个给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现场工作人员;一个给即将二次入川,送达爱心物资的特战救援队队员。
李燕说,几乎是从21日开始,就有市民不断地拨打她的电话,咨询与捐赠有关的事情。22日一早,她和其他22位同事全部按时到位,这一站就是一整天的时间。
23人有的负责核对衣服数目,有的引领市民登记信息。前来的市民越来越多,甚至组团前往,人多的时候,现场不得不排起了队。
相比这些工作人员现场的辛苦,特战救援队员的不易应该要在一个月之后了。
继9月14日初次到达四川省大凉山区马依村之后,下月25日,特战救援队聊城分队的队员将再次赶赴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贫困村”的地方,派送爱心物资。
那次,秦一杰和他的另外10名队员,携带定制衣物1000余件、大米1000斤、爱心人士捐赠衣物1500余件、聊城爱心驿站捐赠衣物1200余件、食用盐200袋、卫生纸200卷、太阳能电灯14件,利用4天时间,到达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
说起那次的行程,特战救援队队员几乎都用了同样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山拦水阻、命悬一线”。
明知一路行去危险重重,为何还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再次入川?
秦一杰说,不亲自到达那个地方,你不会想到什么叫无药可医,什么叫相依为命,什么叫做悲凉,什么叫做真正的疼痛。
之所以会再次去到那个地方,是因为他知道对于那里,有什么东西是急需的,有什么东西是实用的,而又有什么东西是他们不可缺少的。
对于当地人有病难医治的问题,秦一杰再次入川时,特别安排了4名专业从医队员。这样一来,他们可以现场处理村民的简单病情,也可以告诉他们此行带去的药品有什么禁忌。
一个月之后的这次行动,秦一杰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物资较多,他不得不加重队员背负的东西。对于在村子里的3天时间如何安排,他更是做了详细分工:一组队员为村民治病、查体;一组队员为老乡修缮房屋;其他的负责爱心物资发放,直到每家每户都可以温暖过冬。
(记者 赵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