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从居民楼“空降”的电线。
近日,振兴路八号楼有业主向本报反映,由于小区很多业主没有地下室,只能将车子放到小区公共车棚里。为了充电,物业曾经统一组织安装充电箱,但是随着有充电需求的业主越来越多,充电箱无法满足业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充电难题,很多业主购买了充电箱,然后从家中私拉电线到车棚充电。现在小区车棚都成了“蜘蛛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业主希望物业能出面进行管理。
问题
小区车棚私拉电线严重 每月还收取停车费
接到业主反映情况之后,记者随后来到振兴路八号楼对情况进行了了解。
来到小区车棚记者看到,里面停放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几十辆,棚顶上面很多电线穿绕,而车棚北侧墙面上悬挂着数十个充电箱。据了解,这些充电箱有的是物业统一安装的,有的是业主自己安装的。此外,不少电线末端仅仅是一个简易插排,随意吊在棚顶。
紧挨着车棚的,有三栋居民楼,记者看到,从这些居民楼里拉扯过来的电线数量很多,看上去杂乱不堪。这些电线有的从六楼“空降”,直接吊在半空;有的从居民楼墙体顺延到车棚,个别电线长度甚至能达到一百多米。
有业主告诉记者,除了影响美观,他们还担心这些电线会带来安全隐患,“万一线路老化得不到及时维修,出了什么事就不好了”。
此外,还有业主告诉记者,车棚虽然为停车提供了方便,但是每月都收取一定数额的停车费,这让他们有些不理解。据业主介绍,根据车辆类型和大小不同,收取的费用从5元到15元甚至20元不等,另外看车人也会根据其他情况决定是否增减费用。
“停车棚本来就应该是为小区业主服务的,为什么还要收费呢?”有业主表示,每个月十多块钱,一年下来就是一百多块钱,“停上几年光停车费都能买一辆新车了。”
苦衷
没有地下室充电不便 拉电线也是无奈之举
对于私拉电线,记者采访了一些车主,据介绍,由于没有地下室或者地下室充电不方便,从家里拉电线到车棚也是无奈之举。据了解,振兴路八号楼是老小区,当初的规划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业主们的需求,居民们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充电,特别是一些高层住户,如果拎着电瓶上下楼着实不便。
此外,对于那些三轮车车主来说,在地下室充电更不现实。据业主介绍,地下室本来就不大,加上存放的其他物品,有时候三轮车都放不进去,只能停在车棚里充电,“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从家里拉电线,我们也觉得很麻烦,但是没办法。”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因为小区规划问题,很多地下室都没有电路,即便是在地下室充电,很多业主也得从家里扯线。
据业主介绍,当初为了方便大家充电,物业曾经统一组织业主在车棚安装充电箱,但是后来就不管了,业主只能自己安装。另外,车棚里如果同时充电的车辆过多,就会出现跳闸问题,给业主带来不便。
说法
反对私拉电线但只能劝阻 停车费用来支付看车人工资
记者就此事联系小区物业时了解到,起初为解决业主充电难题,他们确实统一组织安装过充电盒。不过,到了后期,随着越来越多业主需要安装,原先的电表等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就没有再统一组织。这种情况下,不少业主纷纷自己拉线。对此,考虑到安全等问题他们也很反对,并进行劝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而对于跳闸一事,物业人员告诉记者,引起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他们可以帮助业主进行检查,争取排除故障。
至于业主反映的“停车费”一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看车人的工资并不在收取的物业费里面,他们只能象征性地收取一定费用,用来支付这笔钱,“再说,车辆看守本身就有风险成本,一旦车辆失窃业主进行索赔的话,这笔钱谁来出?”
物业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如今小区物业费每平米仅0.25元,是非常低的水准,所以从物业费里面扣除看车人工资并不现实。
相关链接
老旧小区车辆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振兴路八号楼一样,很多老小区由于规划滞后、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都存在车辆管理难题。
在记者先前采访的工商银行振兴路支行家属院一号楼,私拉电线问题比振兴路八号楼有过之而无不及,密密麻麻的电线成了“盘丝洞”,而空中悬挂的插排也比比皆是。而实际上,像这样的老小区还有不少。
老旧小区车辆管理问题如何解决?业内人士指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业主必须齐心协力,并且配合物业工作,“很多时候问题出来了都嚷嚷着要解决,但是一提到钱就没动静了,而离了钱很多问题都没法解决,比如车棚兴建和改造、充电设施的配备和维护等。不论是业主和业主之间,还是业主和物业之间,都要进行必要和充分的交流,并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劲儿往一处使才有可能最好地解决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老小区本身就先天不足,如果没有有效管理,肯定会产生不少管理难题,而“充电难”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对于如何对老小区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我市也一直在不断尝试、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比如,借鉴外地经验,将分散的老旧小区进行破建整合,拆除围墙,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
实际上,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也不止在聊城存在,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老旧小区的这些问题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政府主导、社区居民配合、社区以及物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 张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