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墨子……门票上一个个历史名人诉说着山东悠久的历史。这是家住聊城的马聚海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旅游门券展的获奖作品。以《夸夸俺们山东人》为主题,马聚海用门券展现了历代名人、伟大成就以及文化源远流长。
该作品近日获得第十八届全国门券展二等奖,因为实行评分制,一等奖空缺。
这已经不是马聚海第一次获得此类荣誉。2013年,他的门券专题《中国龙》获得第十七届全国门券展二等奖。
15日下午,在马聚海家中,记者见到了他收藏的满满一书柜门券。
一种记录:门券留住文物精华
今年40岁的马聚海,收藏门券已有15年,用马聚海的话说,门券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马聚海表示,从收藏门券之初,自己就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券情有独钟。在马聚海眼中,“国保”的收藏既有挑战性,又有研究性,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变迁将慢慢消失,是一个非常值得收藏和探讨的专题。
“比如东堂、南堂、西什库教堂等,平时是没有门券的,但是在每年的12月24日晚上,都会使用弥撒券。河北的泊头清真寺平时也没有门券,但是在开斋节时使用过请柬。又如临清运河钞关,因为一直没有开放,也没有门券,但是经过实地考察,临清舍利宝塔、鳌头矶、清真东寺、清真北寺都作为附属建筑列入国保范围,这些景点中,舍利宝塔、鳌头矶是有门券的,而清真北寺使用过请柬。这些,对这些文物的精华是一种记录。”马聚海说。
除了“国保”门券,马聚海还收集一些早期券。他拿出自己收藏的门券介绍道,近期门券的设计多为摄影版,而早期门券的设计则更为多样,绘画、雕刻、剪纸、篆刻等各种类型的设计非常耐看,文革时期的门券更是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让人过目难忘。
一片执着:十年坚持寻得稀有门券
马聚海说,他今年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枚找了10年的门券被自己交换过来。
一次偶然机会,马聚海知道山西榆次城隍庙曾经使用过一枚塑料门券,但后期由于榆次老城整体开发,城隍庙取消了门券,那枚塑料券也就不再使用了。
大约从2004年开始,每次参加交流活动或上网时,马聚海都会认真寻找这枚券。为此,马聚海还专门参加了2012年山西省的门券交流会,询问了所有参会榆次的券友,但最终抱憾而归。其间,马聚海曾向有此券的两位券友求券,但都没有成功,后他又在论坛上高价征券,也无果。2013年,马聚海偶然在网上看到安徽的券友晒出此券,立即尝试与其沟通,最终交换成功。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别人用过后就会丢弃的门券是马聚海眼中的宝贝,寻得心仪的门券常常让马聚海高兴许久。
一份努力:筹建聊城市收藏家协会门券收藏专业委员会
马聚海介绍,邮票、烟标、火花曾经并称三大收藏品,烟标走了市场化的道路,老烟标的价格动辄几千上万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烟标收藏队伍中。而火花拒绝走市场化的道路,导致收藏日渐萎靡,火花价格一路下行,收藏人员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研究和发展。
“门券的收藏固守了近30年的老路子,目前也陷入了孤芳自赏的窘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很多老年券友主张以券换券,反对钱券交易,其实无论是券券交易,还是钱券交易都丝毫不会影响券友之间的感情,而钱券交易则更能推进门券收藏的发展。试想,我们祖先也是从最初的以物换物,走向了货币交易时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固守以券换券的老路子呢?门券收藏如果不走向市场,恐怕无法谈增值空间的话题了。”马聚海说。
2013年,马聚海成为门券收藏研究网的一名编辑,推出了《赏国宝 说门票》专栏,通过这个专栏把自己对“国保”门券收藏的经验和乐事与大家共享,希望带动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保护“国保”。
马聚海认为,门券收藏走向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通过对外大力宣传,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展现出门券的历史价值、宣传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从而使门券收藏从小众走向大众,从草根文化登上大雅之堂。
据了解,马聚海与我市一些喜爱门券收藏的爱好者,获批筹建聊城市收藏家协会门券收藏专业委员会,目前正在招募会员。“建立一个门券收藏爱好者互相联系的平台,只要是对门券收藏感兴趣,我们就欢迎他们加入。”马聚海说。
(记者 王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