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冠县新闻 » 正文

冠县沙窝窝种出“金果果”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21/7/27 10:02:00     阅览:226人次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许永飞 林东全

  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一排排二层小楼被4000余亩大樱桃环抱。“田马园村现有320户1300人。凭借樱桃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田马园村党支部书记田英冲说。
  田马园村位于黄河故道,“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风压”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我们村曾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为了省根火柴,只要有一家烧火做饭,七邻八舍都跑这家来引火。那时候,外村的姑娘都看不上我们村,村里嫁进来的姑娘也都流传着‘娘哎娘哎你真狠心,把俺嫁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嚼茅根’。”坐在客厅的大沙发上,77岁的村民田银生回忆说,“当时村里种不出粮食,只栽过20亩杏树。村民饿了吃树叶,树叶吃完就吃树皮,结果三五年就把杏树‘吃’死了。”
  “治穷先治沙,治沙必造林。”1979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田洪勋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带领村民平沙丘、填沙坑,沙荒地平整好后,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土地栽种苹果树,又在树行里种上了西瓜,在西瓜行间再种上两行花生,大行套小行,牢牢地锁住了风沙,秋后不但果树成活,而且西瓜、花生也喜获丰收,引得村民纷纷效仿。“后来苹果效益低了,我们村又开始在全县首种大樱桃。如今每年4月到6月,全国各地的水果收购商都会聚集到村里,抢购我们的大樱桃。”田马园村村委委员李风岭说,沙窝窝种出“金果果”,吸引不少年轻村民回乡创业。
  出田马园村北行一公里,则是冠县有名的毛白杨林场。“毛白杨林场筑起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生态屏障,呵护着几十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保护着林场周边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林场场长申忠文说,林场始建于1963年,总面积1万多亩,是国家首批“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和毛白杨基因库,每年给全国十几个省市提供优质壮苗百余万株。
  丰富的林业资源,也为冠县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基础。店子镇经过多年发展,已建起灵芝大棚1万多个,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成以上,年产值8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灵芝产销集散地,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我们已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主要生产灵芝孢子油和化妆品,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生产灵芝醋、灵芝饼干等多种新产品。”山东芝缘堂灵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学堂说。
  “冠县位于黄河下游,风沙化土地21.5万亩,属黄泛平原半干旱半湿润风沙化土地类型区。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及人为因素影响,致使冠县西北部区域原始植被全部消失,生态失去平衡,土地完全沙化,故道区长年风沙堆积,沙丘遍野,全县土壤西沙、中壤、东碱,是有名的‘西沙龙’‘东碱虎’。风、沙、旱、涝、碱五害并存,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冠县林业服务中心主任于振周介绍,为有效治理黄河故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冠县掀起全民造林热潮,2006年被国家林业部门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曾任冠县林业局副局长的王国正回忆,冠县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提出在发展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基础上,实施“由林转果”战略,大力引导沙区群众种植大樱桃、鸭梨、苹果、油桃、葡萄,同时为鼓励发展经济林,县委县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的奖补政策,探索出了一个符合冠县实际的“产业治沙”新路径。
  冠县县委书记张学宏说,冠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截至目前,造林面积达45万亩,其中优质经济林面积35万亩,防护用材林面积10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110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年产值8亿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基本形成了生产、销售、储藏、加工一体化的格局。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发布信息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广告投放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guanxian.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