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冠县新闻 » 正文

坚守传统,苇园村小米成“网红”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18/10/15 14:52:00     阅览:353人次
农村大众报冠县讯 (记者段新勇 通讯员许永飞 李方华)时至仲秋,冠县桑阿镇苇园村谷子也丰收了。收这几百亩的谷穗,靠的是人工掐尖。加工成小米,用的也是以前的老工艺。传统本色不改,让这里小米熬出来的粥又香又黏,因此年年供不应求,成了“网红”产品。而小米的走红,也在悄然改变着苇园村的农民。
  这段时间,黄玉星起早贪黑、特别忙。在网上,认准他家小米的客户不少。“因为订单太多,还都是老主顾,必须加班加点地碾米、装箱、发货,生怕耽误了人家。”黄玉星说。每年的中秋节前,这些老主顾都会大量下单,除了自己吃,还会当节礼送人。“像聊城的一位房先生一下就要了60袋,还有西藏的客户也要了30袋,今年这18000多斤小米,仲秋前就卖完了。”
  苇园村村支书黄玉印说,苇园村小米能“叫响”,离不开水土条件。村里的土质和水质偏碱,适宜谷物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从种到收到加工,大家都坚持了“慢节奏”。72岁的黄汝香种地至今,对谷子的“脾性”摸得很透。他说,谷子很娇贵,产量不高不说,还怕重茬。面对娇贵的谷子,苇园村的村民用了“笨”方法。“谷子在八成熟时收割,过熟的话,小米的色泽和口感都会变差。”黄汝香说,采收时,靠人工掐尖,尽管慢,但能确保谷粒新鲜适口。在加工环节,则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土磨,坚持传统工艺。
  “工厂加工小米,往往要十几道工序,经一次次高温、反复冲洗,小米的本性是会破坏的。”黄汝香说。因为守本色,这里的小米逐渐香飘四方,身价攀升。“超市里的小米一般是3元1斤,我们的能卖到7元1斤;到了大城市,甚至能到17元1斤。”
  小米“镀了金”,让苇园村从事小米生意的农民多了起来,谷子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从2015年时不足100亩,到今年达到了700亩。但面对红火的生意,苇园村干部也感到了某种隐忧。村支书黄玉印认为,苇园小米离真正的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坚持科学化种植,要人人都“十八般武艺”在身;要有品牌意识,让品牌生金,不能走“树牌子——毁牌子——再树牌子”的路;要建立合作社,确保质量,抱团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互相压价。“电商网售,让农民变得有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分工,要让村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得从这个变化上再起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发布信息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广告投放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guanxian.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