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村:更好的日子才开头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19/1/23 9:59:00 阅览:185人次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许永飞 刘玚
“我们知道这好日子才开头!”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向党中央报喜的第一村——大曲村的村民,写给党中央的报喜信中的一句话。
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冠县兰沃乡大曲村全体村民写给党中央的报喜信——《做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民是多么自豪》,诉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种棉花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由衷喜悦,引起全国关注。党中央派慰问团到大曲村进行慰问,并给大曲村带来了优质良种。
近40年过去了,大曲村人的日子怎么样了呢?
日前,记者来到了大曲村。在大曲村村头望去,蒙蒙细雨中,千余亩油桃大棚尽收眼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靠种棉花富起来,现在油桃这个绿色产业,长成了我们村里的‘摇钱树’。”大曲村党支部书记赵吉朝指着大棚说,全村760个油桃大棚,一个棚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村里1860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是改革开放前的220倍。不仅如此,依托土地流转,村集体仅此一项的年收入就40多万元。
村民张海训原先在外面打工,看到村里油桃产业有前景,回村种油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给大棚换棉被,“换上棉被,保温效果好,一个大棚效益能提高1万元。我种了4个大棚,一个棚每年纯利润超过2万元,村里种得好的棚,纯利润3.7万!”
“有了钱,能尽孝,我的父母安度晚年,整天骑着电动车转悠着玩;能培养好孩子,我的孩子在河北读研究生,现在是学校里的科研小组组长、建模协会会长,最近还光荣入党。他前几天要1000元,我给了他5000元先花着,嘱咐他安心学习,准备考博士。这还不是因为家里殷实了,有底气了。”张海训说,“在外面打十年工,收入不如回家种两年大棚。有了富民产业,俺村里回村种大棚的农民越来越多了。”
赵吉朝站在村里的桥头说:“到忙绿的时节,这个桥成为人才市场了,十里八乡的人来这里找活干。疏花、疏果、摘桃,一天工钱120元。不少农民在这里打工,学会了技术,也回家种油桃去了。”
走在大曲村的大街上,五横两纵的街道宽敞整洁,胡同里都铺上了水泥路。街道两旁,国槐、白蜡、法桐、灌木,错落有致。白色的房子整齐划一。
时近中午,在街头,张代宁正在卖包子,她掀开笼布,白生生的包子热气腾腾,香喷喷。她说:“2元一个的大包子,我一天能卖400多个。大家伙手里有钱了,不想做饭时就来买包子吃。俺村里的油条也比其他村里贵,外村三块五一斤,俺村四元一斤。”
走进张海训家里,房间里铺着地板砖,窗明几净,空调、冰箱、电脑等电器一应俱全,暖意融融。
“你说,我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有什么区别?”张海训说,“生活条件好了,生产能挣钱了,农民自然愿意回村发展,谁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面打工啊?村里有了富民产业,就会吸引农民回村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你看,我们这里油桃成规模了,价格就上去了,一个棚比其他地方的油桃棚能多卖5000元。油桃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客户,客户的建议,也帮助我们把油桃种得更好,如不用农药、不用激素,油桃色泽亮、口感好。”
在村幸福敬老院,十几位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房间里热乎乎的,曲晓东老人,坐在轮椅上,在看电视。赵吉朝说:“村集体投入48万元,将闲置办公楼改造成了幸福院,专门聘用了厨师给老人做饭。村集体每年补贴10万元,老人们每人每天吃2两肉。两名村医轮流在这里值班。”
大曲村人的好日子,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村党支部。建油桃大棚初期,村里面临一个难题,当时村民的地大都是南北走向,不符合温室大棚建设条件,土地集中流转成了必然选择。村里的地几十年没有动过,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人均地不一样,难度可想而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商量了两个月,形成了方案,挨家挨户签字,使油桃产业开始起步。
更换地里的变压器、修生产路、建合作社,黄灌费、环卫费等费用,都由村集体承担…村党支部把一件件实事办在农民心坎上。“俺村农田基础设施也步入了‘现代化’,大棚浇地只要拧开棚前的浇水阀门,水顺着地下管道就流进了大棚内。”村民张海文高兴地说,他家承包了7个大棚,年收入16万元左右,村集体还出资建起了水果交易市场,“俺村的大棚油桃从交易市场就能运往全国各地。”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村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赵吉朝说,大曲村大棚油桃产业发展到了“瓶颈点”,今后,要将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业态、新模式。
近40年来,大曲村人和全国农民一起,印证了当初那句话:“我们知道这好日子才开头!”今天,大曲村人想给党中央说的是:“我们知道,在新时代,农民更好的日子才开头!”
本报通讯员 许永飞 刘玚
“我们知道这好日子才开头!”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向党中央报喜的第一村——大曲村的村民,写给党中央的报喜信中的一句话。
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冠县兰沃乡大曲村全体村民写给党中央的报喜信——《做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民是多么自豪》,诉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种棉花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由衷喜悦,引起全国关注。党中央派慰问团到大曲村进行慰问,并给大曲村带来了优质良种。
近40年过去了,大曲村人的日子怎么样了呢?
日前,记者来到了大曲村。在大曲村村头望去,蒙蒙细雨中,千余亩油桃大棚尽收眼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靠种棉花富起来,现在油桃这个绿色产业,长成了我们村里的‘摇钱树’。”大曲村党支部书记赵吉朝指着大棚说,全村760个油桃大棚,一个棚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村里1860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是改革开放前的220倍。不仅如此,依托土地流转,村集体仅此一项的年收入就40多万元。
村民张海训原先在外面打工,看到村里油桃产业有前景,回村种油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给大棚换棉被,“换上棉被,保温效果好,一个大棚效益能提高1万元。我种了4个大棚,一个棚每年纯利润超过2万元,村里种得好的棚,纯利润3.7万!”
“有了钱,能尽孝,我的父母安度晚年,整天骑着电动车转悠着玩;能培养好孩子,我的孩子在河北读研究生,现在是学校里的科研小组组长、建模协会会长,最近还光荣入党。他前几天要1000元,我给了他5000元先花着,嘱咐他安心学习,准备考博士。这还不是因为家里殷实了,有底气了。”张海训说,“在外面打十年工,收入不如回家种两年大棚。有了富民产业,俺村里回村种大棚的农民越来越多了。”
赵吉朝站在村里的桥头说:“到忙绿的时节,这个桥成为人才市场了,十里八乡的人来这里找活干。疏花、疏果、摘桃,一天工钱120元。不少农民在这里打工,学会了技术,也回家种油桃去了。”
走在大曲村的大街上,五横两纵的街道宽敞整洁,胡同里都铺上了水泥路。街道两旁,国槐、白蜡、法桐、灌木,错落有致。白色的房子整齐划一。
时近中午,在街头,张代宁正在卖包子,她掀开笼布,白生生的包子热气腾腾,香喷喷。她说:“2元一个的大包子,我一天能卖400多个。大家伙手里有钱了,不想做饭时就来买包子吃。俺村里的油条也比其他村里贵,外村三块五一斤,俺村四元一斤。”
走进张海训家里,房间里铺着地板砖,窗明几净,空调、冰箱、电脑等电器一应俱全,暖意融融。
“你说,我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有什么区别?”张海训说,“生活条件好了,生产能挣钱了,农民自然愿意回村发展,谁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面打工啊?村里有了富民产业,就会吸引农民回村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你看,我们这里油桃成规模了,价格就上去了,一个棚比其他地方的油桃棚能多卖5000元。油桃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客户,客户的建议,也帮助我们把油桃种得更好,如不用农药、不用激素,油桃色泽亮、口感好。”
在村幸福敬老院,十几位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房间里热乎乎的,曲晓东老人,坐在轮椅上,在看电视。赵吉朝说:“村集体投入48万元,将闲置办公楼改造成了幸福院,专门聘用了厨师给老人做饭。村集体每年补贴10万元,老人们每人每天吃2两肉。两名村医轮流在这里值班。”
大曲村人的好日子,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村党支部。建油桃大棚初期,村里面临一个难题,当时村民的地大都是南北走向,不符合温室大棚建设条件,土地集中流转成了必然选择。村里的地几十年没有动过,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人均地不一样,难度可想而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商量了两个月,形成了方案,挨家挨户签字,使油桃产业开始起步。
更换地里的变压器、修生产路、建合作社,黄灌费、环卫费等费用,都由村集体承担…村党支部把一件件实事办在农民心坎上。“俺村农田基础设施也步入了‘现代化’,大棚浇地只要拧开棚前的浇水阀门,水顺着地下管道就流进了大棚内。”村民张海文高兴地说,他家承包了7个大棚,年收入16万元左右,村集体还出资建起了水果交易市场,“俺村的大棚油桃从交易市场就能运往全国各地。”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村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赵吉朝说,大曲村大棚油桃产业发展到了“瓶颈点”,今后,要将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业态、新模式。
近40年来,大曲村人和全国农民一起,印证了当初那句话:“我们知道这好日子才开头!”今天,大曲村人想给党中央说的是:“我们知道,在新时代,农民更好的日子才开头!”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半月谈阅读排行
- 清代杰出地理学家叶圭绶在冠县力促典籍《续山东考古录》成书
- 冠县公布事业单位笔试时间!
- 感谢聊城冠县县委书记张学宏
- 冠县人民政府重要公告,请相互转告!_警报
- 警钟长鸣!冠县去年发生的这起车祸,醉酒司机被终生禁驾!
- “三资”清理和土地托管协同推进 冠县两方略打造“三不农民”
- 冠县穆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羊肉非法添加克伦特罗 不合格
- ETC被禁用? 冠县男子点开“官方短信”后一万五没了
- 聊城市冠县斜店乡: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 山东冠县 设施农业助力樱桃产业强村富民|冠县|大棚|钢架结构_新浪...
- 冠县:“两步走”打造“三不农民”
- 国家出手!冠县家长这笔费用可全额退!_小赵
- 冠县总工会《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圆满...
- 冠县万名货车司机有了“靠山”_货运
- 冠县味道·福星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