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春节返乡观察:戴有色眼镜来叙事不可取
信息来源:新浪新闻 时间:2019/2/3 22:38:00 阅览:233人次
原标题:回乡偶记|春节返乡为我观察乡村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较于胶东半岛等山东沿海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在工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我出生的地方山东冠县,更是位于鲁西北平原靠西的地区,是一个瓜果之乡、农业大县,其工业基础薄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吸引能力较弱,因此家乡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明显地感觉到选择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在减少,平常在村里遇见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需要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全国很多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很多学者、专家所说的“空心化”。与此同时,每逢春节返乡期间,便有一些凭吊田园乡村的文章在互联网传播,甚者一部分返乡的城市文化精英戴着有色眼镜对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进行一番深度“解剖”,把乡村描述为“贫”“病”“愚”“弱”。对此,我不以为然。
以笔者返乡观察来看,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基于扩展家庭增收渠道,改善生活质量,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一朴素动机出发的。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传统大量依赖人工的春种秋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耕收、机井灌溉,因此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以灌溉为例,在笔者记忆中,家乡农村在没有实现机井灌溉以前,需要村民小组集资打井,每每灌溉都需要用农用三轮车载着发动机、塑料水带到田间地头,装好发动机、铺设水带、打垄沟,往往需要三个成年人用半天时间甚至一整天才能完成灌溉。春种秋收时节,如果一户家中劳动力不足,邻里之间互相帮忙。
(图/任凯 来源:红网)
另一方面,由于笔者家乡在工业基础、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较产业相对发达地区欠缺,不足以容纳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缺少就业机会,面对农村家庭在教育、医疗、改善住房等方面支出日益繁重的实际情况,剩余劳动力外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家乡里早先外出务工经商的一部分人率先吃到了“螃蟹”,翻新了住宅,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甚至举家搬到市区,由此也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到更广阔、机会更多的发达地区谋事创业。有人在返乡叙事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衰落视作二元对立,其实类似观点是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联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实上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进步的表现。
在笔者家乡,乡村非但没有衰落,而且在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支持下甚至一度掀起创业潮。有的乡镇发展光伏农业,发展大棚技术。农业增收不再依靠单纯的一般农作物收入,而是转向高附加值的大棚蔬菜、水果、绿化树等经济作物。笔者家乡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两收,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亩地单纯的种植玉米、麦子,除去成本一年到头收入不到2000元,但是如果发展冬暖式蔬菜、水果大棚,一个棚就能收入3、4万,如果赶上好行情,6、7万也是常有的事儿,以家庭为单位,一家可以管理两个大棚,正常行情,家庭稳妥年收入8、9万不在话下。如果有的家庭算上副业和农闲时节打零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也很轻松。
(图/任凯 来源:红网)
另外,此次返乡笔者对家乡村居环境的改善提升更是刮目相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家乡的每条街道都配置了垃圾回收箱,每天早晨都有环卫人员来清运垃圾,村里还有配有流动的环卫三轮车和保洁员,定期清扫街面上的垃圾。在县里制定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基础上,“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已经成熟完善。原来家家户户在门前院后都垛满秸秆、树枝,用以冬天烧炕取暖,不仅不环保实际上也带来很大消防隐患,从去年夏天起,每家每户开始准备接入天然气,家用天然气管道入村进户,基本的管道设施建设已经完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家乡在实现通路、通网、通自来水基础上,通天然气也将会实现。街道更加整洁,村居环境焕然一新,那一个个亮黄色的天然气表箱,秩序井然的挂靠每家外墙上,这为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又增添了一抹新色。
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否认传统乡村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地区出现的“乡村衰落”现象也会存在,但是,在关注到乡村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对于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积极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戴着有色眼镜对乡村进行选择性叙事更加不可取,真实的乡村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春节返乡,为我观察乡村变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式的观察呈现出家乡的一些新变化、新风貌,同时也为家乡未来的发展寄予深切期待。
文/任凯(河北师范大学)
点击进入专题:
2019年春节春运·等你归来
责任编辑:赵明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较于胶东半岛等山东沿海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在工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我出生的地方山东冠县,更是位于鲁西北平原靠西的地区,是一个瓜果之乡、农业大县,其工业基础薄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吸引能力较弱,因此家乡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明显地感觉到选择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在减少,平常在村里遇见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需要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全国很多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很多学者、专家所说的“空心化”。与此同时,每逢春节返乡期间,便有一些凭吊田园乡村的文章在互联网传播,甚者一部分返乡的城市文化精英戴着有色眼镜对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进行一番深度“解剖”,把乡村描述为“贫”“病”“愚”“弱”。对此,我不以为然。
以笔者返乡观察来看,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基于扩展家庭增收渠道,改善生活质量,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一朴素动机出发的。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传统大量依赖人工的春种秋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耕收、机井灌溉,因此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以灌溉为例,在笔者记忆中,家乡农村在没有实现机井灌溉以前,需要村民小组集资打井,每每灌溉都需要用农用三轮车载着发动机、塑料水带到田间地头,装好发动机、铺设水带、打垄沟,往往需要三个成年人用半天时间甚至一整天才能完成灌溉。春种秋收时节,如果一户家中劳动力不足,邻里之间互相帮忙。
(图/任凯 来源:红网)
另一方面,由于笔者家乡在工业基础、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较产业相对发达地区欠缺,不足以容纳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缺少就业机会,面对农村家庭在教育、医疗、改善住房等方面支出日益繁重的实际情况,剩余劳动力外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家乡里早先外出务工经商的一部分人率先吃到了“螃蟹”,翻新了住宅,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甚至举家搬到市区,由此也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到更广阔、机会更多的发达地区谋事创业。有人在返乡叙事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衰落视作二元对立,其实类似观点是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联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实上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进步的表现。
在笔者家乡,乡村非但没有衰落,而且在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支持下甚至一度掀起创业潮。有的乡镇发展光伏农业,发展大棚技术。农业增收不再依靠单纯的一般农作物收入,而是转向高附加值的大棚蔬菜、水果、绿化树等经济作物。笔者家乡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两收,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亩地单纯的种植玉米、麦子,除去成本一年到头收入不到2000元,但是如果发展冬暖式蔬菜、水果大棚,一个棚就能收入3、4万,如果赶上好行情,6、7万也是常有的事儿,以家庭为单位,一家可以管理两个大棚,正常行情,家庭稳妥年收入8、9万不在话下。如果有的家庭算上副业和农闲时节打零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也很轻松。
(图/任凯 来源:红网)
另外,此次返乡笔者对家乡村居环境的改善提升更是刮目相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家乡的每条街道都配置了垃圾回收箱,每天早晨都有环卫人员来清运垃圾,村里还有配有流动的环卫三轮车和保洁员,定期清扫街面上的垃圾。在县里制定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基础上,“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已经成熟完善。原来家家户户在门前院后都垛满秸秆、树枝,用以冬天烧炕取暖,不仅不环保实际上也带来很大消防隐患,从去年夏天起,每家每户开始准备接入天然气,家用天然气管道入村进户,基本的管道设施建设已经完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家乡在实现通路、通网、通自来水基础上,通天然气也将会实现。街道更加整洁,村居环境焕然一新,那一个个亮黄色的天然气表箱,秩序井然的挂靠每家外墙上,这为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又增添了一抹新色。
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否认传统乡村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地区出现的“乡村衰落”现象也会存在,但是,在关注到乡村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对于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积极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戴着有色眼镜对乡村进行选择性叙事更加不可取,真实的乡村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春节返乡,为我观察乡村变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式的观察呈现出家乡的一些新变化、新风貌,同时也为家乡未来的发展寄予深切期待。
文/任凯(河北师范大学)
点击进入专题:
2019年春节春运·等你归来
责任编辑:赵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半月谈阅读排行
- 清代杰出地理学家叶圭绶在冠县力促典籍《续山东考古录》成书
- 冠县公布事业单位笔试时间!
- 感谢聊城冠县县委书记张学宏
- “三资”清理和土地托管协同推进 冠县两方略打造“三不农民”
- 冠县穆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羊肉非法添加克伦特罗 不合格
- 山东冠县 设施农业助力樱桃产业强村富民|冠县|大棚|钢架结构_新浪...
- 聊城市冠县斜店乡: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 冠县人民政府重要公告,请相互转告!_警报
- 警钟长鸣!冠县去年发生的这起车祸,醉酒司机被终生禁驾!
- ETC被禁用? 冠县男子点开“官方短信”后一万五没了
- 冠县:“两步走”打造“三不农民”
- 国家出手!冠县家长这笔费用可全额退!_小赵
- 冠县总工会《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圆满...
- 冠县万名货车司机有了“靠山”_货运
- 冠县味道·福星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