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城门进入最后铺装阶段
近日,记者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获悉,古城南、北、西三大城门正在进行最后铺装,预计国庆节正常开街。其中,东城门作为历史遗址,在楼东大街东首、东关桥以西设立了“春熙门遗址”景观,彰显古城历史沧桑。
8月20日,记者来到楼东大街东首,五块古铜色的盾牌已经树立在东关桥西岸,与古城东门遥遥相望,盾牌上面刻有“春熙门遗址”五个大字。据此不远,两门大炮搭在青砖铺就的炮台上,很是壮观。
城门
明代春熙门清改寅宾门
曾参与《东昌望族》等书编写工作的“老聊城”刘洪山介绍,上世纪四十年代古城墙未拆除时,东南西北四门分别为“寅宾”“南薰”“纳日”“锁钥”。明朝城门名称与清朝不同,故有“明四门”和“清四门”的说法。明四门分别是春熙门(东)、正德门(南)、清远门(西)、宣威门(北)。其中,东城门原名“春熙”,意思是春风和煦,后名“寅宾”则是东迎日出的意思。
据介绍,古城墙在明代之前为土墙,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砖墙,1947年年初拆除,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沧桑。
根据史料记载,古城墙周长七里,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四面城门上各筑有城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都是扭头门,南门朝东开,象征凤凰朝东看,有丹凤朝阳之意;东、西门朝南开,好似凤翅;北门北向,犹如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
据了解,近年复建的城门中,最先竣工的南城门总高22.1米,两侧各带30米城墙及4.5米残垣断壁。此后陆续修建了北门、西门,其中,西门修为瓮城样式。南城门楼为单层重檐歇山式楼阁;西城门楼是双层单檐风格;北城门楼阁则为双层重檐风格;东城门仅修复了遗址几处景观。
战史
历代多战事修城为防御
据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介绍,聊城古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土城为砖城,主要为战事防御。
据聊城县志记载,“始甃以砖石”,使“每门有水门、有吊桥、有潜洞、有暗门,池深二十尺,广加十尺”,加强了防御功能,使之易守难攻。
高文广介绍,明朝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明将盛庸在聊城打了一仗著名的“东昌战役”,燕王被打败;明末,李自成部队曾经围城,逼降守城明军;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天,宋景诗起义军三次来打东昌府城,第三次兵分两路,一路由城北进攻,一路由东面进攻,他们进占米市街、礼拜寺街,战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未能攻克古城。
在近代,民国十八年(1929年),土匪王金发据城叛乱,冯玉祥所属第十七师马鸿逵部兵临城下,攻打一昼夜,把匪军打跑。第二年,王金发再次占城,后来又被第十七师马鸿逵部打跑;1938年11月14日,日军围攻古城,范筑先将军亲临城头指挥防守。11月15日,日军重点攻打东城门一带。日军爬上了城头,与守城战士短兵相接,范筑先将军左臂受伤,被迫撤下城头,随后东门失守,下午4时,聊城失陷,范将军牺牲,军民千余人为保卫聊城阵亡;1946年,解放军多次在东城门攻城,因为城池坚固而未克。被围困一年后,守城的国民党残军在头目王金祥率领下,被迫于12月31日夜从东门逃走。
1947年1月1日,聊城宣告解放。因为解放军部队要转战别处,为防止敌人再占城池,便拆除了城墙。
“如今的春熙门遗址景观让后人更好的重拾古城历史,为古城区增加了厚重的沧桑感。”高文广说。
(记者 赵迪)
相关文章
- 冠县县委政法委召开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
- 张琳分别参加指导县工业园区党工委班子和县人口计生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
- 牟桂禄参加指导清泉街道党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代豫剧《焦裕禄》来冠县巡演
- 公交一体化的冠县样本
- 聊城男子痴迷收藏二十载 堆满三间储藏室
- 聊城最美儿媳妇:为伺候百岁婆婆 同床共枕照顾
- 聊城一公交车自燃无伤亡 或因线路老化导致
- 一老太取钱时遇到“好心小伙” 边帮忙边偷钱
- 聊城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暨聊城新闻网全媒体小记者团成立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