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高唐千年古镇再现“鹰猎”场景
马松江和他的鹰。梁营营 摄
雄鹰飞到树上,马松江用一块兔肉,将其从树上吸引下来。梁营营 摄
苍鹰正在啄食野鸡。梁营营 摄
雄鹰身上带的电子响笛。梁营营 摄
“一个人手上架着一只鹰走在街上。”在高唐县清平镇的街头,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清平镇东街村,有位“爱鹰达人”王志鹏,经常手上架着一只雄鹰,走在该镇的街头,带着鹰去田地里捕食猎物。
这种运动项目,在古代被称作“鹰猎运动”。
利用10余年的时间,王志鹏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多次到鹰猎运动发源地进行参观学习,成功地在清平驯化雄鹰,让鹰猎这一古老文化再出“江湖”,为千年古镇带来生机。
体验:鹰击长空 快速捕食
22日,王志鹏跟徒弟马松江约好,到镇东边的田地里去放鹰。下午2点钟,记者跟随王志鹏来到镇东头的一座桥上,向北望去,马松江正在离桥100米左右的干河沟里寻找野鸡。
不一会儿的工夫,记者看到一只雄鹰从河沟内腾空向东北方向飞去。只见,马松江赶紧从河沟里爬出,朝着鹰飞的方向追赶。
记者跟着王志鹏也随着鹰飞的方向追去,走了大约五六分钟,记者在村庄里找到了马松江。他正在四处寻找野鸡。
王志鹏问:“鹰呢?”马松江回答:“在树上。”
找了半天,没有发现野鸡后,马松江用一块兔肉,将雄鹰从树上吸引下来。
记者听到,鹰身上一直发出“嘟嘟”的响声。王志鹏拨开鹰的翅膀,露出一个透明、细长的,像玻璃瓶一样的东西。“这是电子响笛,我们刚才就是通过它找到鹰的。”王志鹏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电子响笛,一公里之内都能找到鹰所在的位置。
随后,王志鹏和马松江架着鹰来到村外的一片枯草丛中。在里面转了将近1个小时,突然听见“扑哧”一声,一只五彩斑斓的野鸡从草丛中飞出。“有了!”王志鹏兴奋地喊道。刚才还架在手臂上的鹰,箭一般地冲向野鸡,王志鹏和马松江欢呼着狂奔追去。野鸡飞行了大约两百米,被鹰在空中用双爪击中,落在草丛中。两人赶紧把野鸡从鹰嘴中夺下。为了奖励雄鹰,马松江从口袋中拿出一块新鲜的兔子肉,喂食它。
一直玩到下午4点半,王志鹏和马松江提着“战利品”,回了家。
结缘:捡到受伤的鹰 苦恼没能救活
王志鹏与鹰结缘,是从他16岁那年开始。
1996年的秋天,王志鹏在自家地里干活时,突然发现一只受伤的鹰,于是把它带回了家。“当时它已经不会飞了,一直张着嘴往外吐肉,看着很可怜。”王志鹏找来爷爷帮忙,爷爷告诉他,“你得想办法让它吃东西。”
王志鹏从集市上买来鸡肉,喂老鹰吃,可是它就是不吃。过了3天,老鹰活活饿死了。
“给它食物,为什么不吃呢?”老鹰死后,王志鹏既伤心又苦恼。
也就是那次,王志鹏从爷爷口中听说了关于鹰猎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王志鹏的祖辈在清平镇上开了一家“福兴客栈”,一到大集的时候,就有当地和外地的客商来镇上卖东西,经常有来往的客商到他家的客栈入住。那时候王志鹏的爷爷王全春只有十几岁,他经常见到客商牵着狗、架着鹰到他家客栈入住,晚上还一宿不睡和老鹰待在一起。于是他就好奇地问客商,得知他们是来鹰猎的。王全春从客商口中对鹰猎运动有了些许的了解。
出于对鹰以及爷爷讲述的鹰猎的好奇,王志鹏想进一步地了解鹰猎这项运动。他通过查阅鹰猎运动的历史资料,多次到鹰猎发源地参观学习,系统地掌握了鹰猎运动的多项环节。王志鹏告诉记者,至今清平镇还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项运动有模糊的记忆。
2007年秋天,王志鹏又在地里发现一只受伤的雄鹰,“好像是撞到什么东西上,把翅膀撞断了。”他把受伤的鹰带回家后,利用自己掌握的鹰猎技能,通过熬鹰、给鹰开食,帮它恢复了健康,并最终成功驯化了雄鹰。第二年的春天,王志鹏将这只雄鹰又放生到大自然中。
从此,王志鹏更加爱上了“鹰”这类动物。多年来,每当听说哪里有受伤的鹰,或者看到集市上有卖鹰的,他就买来,帮其恢复健康,来年再放生。
截至目前,经过他救治又放生的雄鹰已经有10余只。
驯化:熬鹰过程 与鹰共同作息
王志鹏常年在外从事货运工作,每年冬天不忙的时候,他就回到家中,与鹰为伴。
王志鹏告诉记者,一只受伤的鹰到他手上之后,他先帮其恢复体能,然后就开始对其进行驯化:包括熬鹰、开食、叫远、成鹰等几个环节。“熬鹰的过程,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期间人必须与鹰共同作息,除了睡觉以外,必须时刻架着鹰,让鹰习惯在自己的手上醒来、睡去、进食。通常,熬鹰一般需要七八天的时间,甚至更长。”
王志鹏说,“叫远”的方法就是,他手里拿一块肉,在叫鹰从杠上飞跳到他的手腕上时,先用肉来引它,它一飞过来,就喂它一块肉。这样一点点地,当他再发出“这这”的声音时,鹰便能一下子就飞来落到他的手腕上了。达到这种程度,驯鹰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成鹰之后,训练者就可以架鹰出去狩猎。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放鹰》诗。诗中写道:“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该诗就是对雄鹰狩猎过程最充分的描述。
目前,王志鹏在传承鹰猎运动的同时,还对训鹰的工具进行积极改进,做到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相结合,栓腿的绳扣,鹰身上带的电子响笛、鹰帽眼罩,都融入了现代因素,既不会对鹰造成伤害,还便于与鹰交流更好地用于捕猎。
传承:广收徒弟 将鹰猎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结合
2011年,吉林满族鹰猎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志鹏很是高兴,同时他也意识到鹰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他从去年开始收徒传教,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鹰猎运动中来。可是令王志鹏有些失望的是,两年来收了3个徒弟,现在已经有2个不干了。
王志鹏说,去年一个在银行上班的同村人,看到他玩鹰,很是羡慕,便找到他,想跟着他一起玩。王志鹏把他教会以后,后来那个人因为工作忙,不玩了。还有一位徒弟,是因为承受不住“熬鹰”的过程,最终以失败而退出。
“现在只有四叔跟着我玩鹰了。”王志鹏说,下午和他一起去放鹰的马松江是他现在唯一的一个徒弟,年龄比他大10多岁。
马松江是清平镇马庄村的村民,从去年开始跟着王志鹏玩鹰,如今他对鹰猎这项运动的喜爱,一点也不亚于王志鹏。
马松江说,现在他已经把鹰当做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对待。平时他自己都不舍得吃兔子肉,但是他会到集市上买来喂鹰吃。
“想要玩鹰的人要有耐心,充足的时间,另外要舍得花钱,因为鹰每顿都要吃肉。”王志鹏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跟他一起玩鹰,将鹰猎这一古老文化传承下去。
最近王志鹏还有一个想法,他想要把鹰猎运动和当地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
王志鹏说,清平镇境内有鲁西最大的3万亩林场,是全国唯一一处经省政府批准的中心镇。同时境内有北宋年间的清平古城门及元代的石门古石雕群,透龙壁、文庙等是省级文物,如果在该镇上建一个鹰猎文化观赏基地,供游客前来欣赏,将可能给清平这座千年古镇带来新的生机。
(记者 梁营营)
相关文章
- 助推经济发展的金融动力——冠县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走笔
- 转变观念 提高技术 冠县农民坐上“致富动车”
- 冠县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 冠县对安全生产工作再安排再部署
- 全省检察机关全面推进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工作会议观摩团来冠县观摩
- 聊城有了葫芦丝免费培训班
- 特色文化主题餐厅备受聊城年轻人青睐
- 儿童绘本馆在水城悄然兴起 绘本也可网上借阅了
- 七旬票友爱京剧 每周定时唱大戏
- 聊城有个“最美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