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都去哪了?——探寻冠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轨迹
本报记者 于伯平 聊城晚报记者 孙克峰 本报通讯员 李勇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量也随之增加。如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减少农村垃圾处理的难度、减轻垃圾填埋场面临的压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记者近日走进冠县,探寻冠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的轨迹。
12月20日,记者在清水镇垃圾分拣转运站看到,无机物垃圾堆积区、生活垃圾堆积区的垃圾被黑色的毛毡覆盖着,树叶菜叶等通过筛选出的有机垃圾正在成堆堆放。大型分拣设备在不停作业,装载车不停地运送垃圾,四位分拣工人将分拣出的不同类别的垃圾分别放到不同位置,每15分钟就有一辆垃圾清运车将满载的垃圾倾倒至垃圾堆积区。
据该站站长吴若忠介绍,农村生活垃圾运来后,通过设备机械分拣,塑料袋、布条等体积稍大、质量较轻的无机物被过滤了出来,树叶菜叶、尘土泥巴、砖头瓦块等通过分拣设备筛了出来。然后把无机物通过转运车运送到聊城垃圾焚烧发电厂,分拣出的有机物目前现在用于就近填埋坑塘。同时,正在试验把这些有机垃圾沤制发酵制作有机肥料。通过分拣,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需要运走的只有分拣出来的无机物,既减少了垃圾运输量,减少了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把垃圾运输到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后也无法解决的砖头瓦块、尘土泥巴的问题,延长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的使用寿命。
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冠县住建局局长赵德仲介绍,通过反复地实地调查,发现农村生活垃圾60%以上的为有机物,不到40%的无机物。关键是把这40%的无机物处理掉,剩余的60%就近填埋,就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赵德仲高兴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冠县共有农村人口70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1.2公斤计算,一天产生垃圾840吨,全年产生30.66万吨,按照每吨垃圾运输成本26元、垃圾处理成本52元计算,全年需要费用2390万元。而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模式,只需要运输、处理垃圾总量的40%即可,每年节约费用1435万元。如果再算上延长的垃圾处理场的寿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可观。
文章来源:聊城日报
相关文章
- 从数字变化看冠县农业发展
- 冠县清水提速农业产业化
- 实拍山东青岛首届冰雕节 岛城缔结冰雪奇缘
- 冰封东昌湖:湖面基本被冰层覆盖 进入全面冰封期
- 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手工粉皮 电商直销
- 临沂双手被烫伤两岁男童事件续:医院免费接收
- “叶家园子”:留存名相巨商文化名家足迹
-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冠县——739块“四德榜”汇聚正能量
- 王丽慧看望慰问“文化下基层”演职人员
- 李发跃来冠县调研人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