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冠县新闻

小麦秆画出大世界

发布:2018/7/15 10:38:30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1111.jpg

   李志海正在自己的“草艺斋”工作室创作麦秆画作品。

  “这组翠竹图全部用麦田里的秸秆制作而成,售价5000多元,已经被客户预定。”7月6日,在三十里铺镇河崖孙庄大石广场书画工作室内,麦秆画老艺人李志海正在认真整理近期创作的作品,广大艺术爱好者对其作品的点赞,进一步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发展麦秆画制作产业的信心。

  麦秆画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承,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因其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

  文化部将它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现牡丹高雅气质的《花开富贵图》、色彩艳丽泳姿雄然的《九鲤图》、反映农忙季节农民收获喜悦的《丰收图》……在李志海工作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依托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制作而成的麦秆画,装裱精美,题材丰富,立体感十足。画作所展现的人物、花鸟、动物更是栩栩如生,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俺与麦秆伴余生。”年过六旬的李志海,在家乡书画文化的熏陶下,自幼喜欢作画,根雕制作也小有成就,是十里八乡百姓眼中公认的“文化人”。对于麦秆画制作,李志海却是“半路出家”。2008年,李志海偶然从电视上看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7名学生暑期下乡锻炼,利用刚收割的麦秆制作而成的《梅花图》,活灵活现,被深深吸引,“不安分”的他决定也尝试一下。

  李志海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麦秆画制作却是零基础。由于找不到师傅指导,连基本的制作工序都一无所知。困难并没有让他改变主意。李志海想办法从外地找来麦秆画作品,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拆解学习。稍微有点头绪后,他便以自己最喜欢的郑板桥水墨竹作为模板,比着葫芦画瓢,尝试制作翠竹麦秆画。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尝试,李志海虽然将翠竹麦秆画制作了出来,但作品只有其“形”,却无其“神”,根本就拿不出门。“看来有点‘轻敌’了,光闭门造车不行,还得学点真功夫。”面对首试失败,李志海并没有灰心,他随即转换思路,让孩子帮忙在网上搜集了大量麦秆画知识,自己抄录后整理制作成手册,慢慢学习消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年多的潜心钻研,李志海最终利用毫不起眼的麦秆,成功“复制”出了郑板桥的翠竹图。该作品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着色则采取熨烫方法,工艺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

  一幅翠竹图让李志海“一炮而红”,前来求画者络绎不绝。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的麦秆工艺画的畅销,让李志海充分意识到,小小麦秆制作也可以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三十里铺镇随即在河崖孙庄大石广场设置了麦秆画工作室,李志海将其取名为“草艺斋”,并正式带徒授艺,扩大制作队伍。李志海告诉记者,他准备将附近村庄赋闲在家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培训班,免费传授给她们一些制作技艺,通过麦秆画制作实现精准脱贫。

  “任何一幅麦秆画作品的完成都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为了方便农民朋友学习麦秆画制作,李志海正在对麦秆画制作技艺进行重新梳理,编写教学手册,力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更容易“入门”。

  田间随处可见的小麦秆,却能“画”出大世界,让三十里铺镇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基础。

  □文/图 本报记者 邹 辉 本报通讯员 张 波 王保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为网络收录,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及不符合规定,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删稿请发至E-mail:4143080@qq.com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