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花边杂烩

在十八线城市诞生一枚摇滚心:独立思考不盲从

发布:2019/2/13 20:20:27  来源:都市女性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在十八线城市诞生一枚摇滚心

  在去年的“文化生活”里,让我最受触动的作品出现在年末:奥斯卡热门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讲述了传奇摇滚乐队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弗雷迪?默丘里)的短暂一生,片名即是乐队巅峰之作的歌名。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很难称得上优秀,但当电影里主角坐在钢琴前按下琴键,《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旋律响起时,我还是汗毛直竖,身体禁不住寒颤。

  这种感觉,就像13年前我在高中晚自习的教室里,第一次听到它时一样。那是我人生中买来的第一张CD,我偷偷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唱片开始在我省了半年饭钱才买来的CD机里转动。那是个初夏的夜晚,教室被一种烦闷压抑的气氛笼罩,声场制造出的空间感让我抽离现实,情绪跟着音乐起伏,感觉就像第一次吃到巧克力,第一次喝到微醺,新鲜、沉浸,又妙不可言。

  那时我对音乐并没有太深的理解,但是歌声里的呐喊或低吟,都充满力量和情感。任何人都能轻易听出这首歌的真诚,而不像大多数流行乐那样媚俗,无病呻吟。

  当时我在中原地区某十八线城市读高一,这张CD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兔子洞,为我打开了一个与粗粝、市井的小城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开始去了解有关摇滚乐的一切,然后第一次得知嬉皮士、垮掉的一代,第一次看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疯狂的泥浆大战。

  这种冲破秩序、拒绝主流,带着强烈乌托邦气质的文化形态,与一个被各种规制禁锢的青少年相遇,我毫无抵抗力。

  从懂事开始,我就在一个强调“规矩”的环境里成长。在家里,我被要求不能看“闲书”,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学校,我被教育要服从集体,不能质疑权威。

  庆幸的是,摇滚乐成了打开的一扇窗口,让我有机会解放自己的精神,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自己去分辨、去选择、去表达。

  事实上,家乡这座小城的人们,活得功利而真实。这里就像一个文化沙漠,务实是最大的美德。小城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里,卖的大多数都是教辅图书,二楼甚至改造成了精品屋。

  在淘到这张CD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摊上买到一本过期的地下摇滚乐杂志。现在看来,我要感谢市场经济拓展了二手报刊的流通空间。或许这本杂志被打包成捆,按斤卖给了某个二手贩子,又跟着货车里不知跑了多久多远后,才出现在家乡小城的地摊上。最后这本我原本毫无可能接触到的杂志,就这样被我遇到,然后造就了另一个我。

  那个年纪的我正在质疑一切,这本杂志就像一本指南,让我在无数困惑和无名的愤怒里忽然找到了出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像一条猎狗一样,在家乡小城搜寻关于摇滚的任何一丝线索。

  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大河音像社”成了我的第一站。这是我们高中学生最熟悉的一家碟店,不管是放学路过,还是下课时出去加餐,它总能为我们提供免费的BGM。在我的印象里,这家音像社似乎一直都在循环播放《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两首歌曲。

  大河音像社的老板是个小个子中年男人,夏天时他喜欢穿过膝的短裤,冬天他会戴一副从后脑勺兜耳的耳暖,穿一件灰黄色的夹克,时不时搓搓手,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个卖水果的,而不是一个音像社的老板。

  事实上,店里的碟片就是他的水果。他不懂音乐,只能从学生嘴里了解周杰伦、孙燕姿的专辑名字。店里最多的CD是“汽车发烧”系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他永远都笑着面对每一位顾客,就像第一次见到你一样。“老板,你们这里有没有摇滚的碟?”第一次走进店里,我脱口而出这句话,然后下一秒就在心里骂自己傻×。

  “摇滚?有啊。”老板笑了笑,在小屋子里移动两步,指向墙上挂着的几张CD。我走过去,发现那是些“热舞劲歌”“夜场金曲”之类的“发烧碟”。

  我接着在小店里搜寻,浏览一堆自己听说或者没听说过的歌手名字。最后,在小店中间唱片架的最下面一层,几张印着奇怪封套图案的CD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几张CD盒子上已经落了一层灰,像是自从被放到货架上后,就再也没有被移动过。我分明认得那几张CD封套上的名字,The Queen(皇后乐队),Guns N Roses(枪炮与玫瑰)和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每个都是被那本地下摇滚杂志称为“伟大”的乐队。

  我无法想象,就在离学校最近、每天都生产着噪音的音像店里,竟然藏着当时我眼中最珍贵的宝藏。我把它们从货架上取下来,拿给老板。

  “这是摇滚?”老板有些惊讶。

  “对,这才是摇滚,夜总会里放的那些不是。”我记得自己向老板科普了摇滚乐,就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无数次面对“这是什么歌”的问题时,对别人做的一样。

  他听得很认真,从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对音乐的尊重,和对真正的热爱音乐的顾客的尊重,即使他不懂音乐。

  后来,大河音像社成为我的补给点,老板也成了我的好朋友。在那个网络还不够发达的年代,我经常把歌单、片单列下来,他在去外地进货的时候会帮我找。我期待他每次进货归来的日子,每到那天,放学后我都会冲向他的店里,像等待彩票开奖一样等待着他带回的货物。

  高中三年,通过大河音像社,我听过上百支乐队的上百张专辑,其中包括我以后最喜欢的乐队。3年里,老板的品位还是没有改变,门口两个音箱每天还是循环播放着最流行的网络歌曲。

  除了摇滚乐,我在高中有限的时间内,拼命汲取着我认为的养分。电影、文学、历史,那时我近乎以一种钻研的姿态,去了解它们。

  现在,我已经无法得知,最开始的那几张CD是如何鬼使神差般出现在一家满是舞曲唱片的音像店里。或许因为,在更早的时期摇滚乐曾一度接近主流,很多人都听Beyond,听崔健,也听披头士和皇后,大河音像社的老板只是进了些“好卖的货”。又或许,老板只是觉得店里需要些老外的歌碟,进货时随便抓一把收进了货箱。

  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摇滚乐早就塑造了我的审美,我的精神世界,以及我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关乎真实、自由、独立和抗争,与我之前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它告诉我要独立思考,不要盲从,有力呐喊就不要无病呻吟。

  现在,大河音像社已经消失不见,换作一家奶茶店。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再小众的歌曲,也能在网络上检索到。摇滚乐已经成为流行产品里的一个卖点,经常看到疯狂的粉丝对着流量明星行“金属礼”。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在我的歌单里,但摇滚乐已经不是我唯一听的音乐。如今,我已经不再在意一首歌是不是摇滚乐,一个人是不是摇滚歌手。一些曾经我认为很酷的事或人,现在我也有了新的判断。摇不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摇滚精神的内核,理想主义纯粹,独立,甚至带点些许偏执的人,都是摇滚的。

  杨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视频、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构成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删稿请发至邮箱:4143080@qq.com)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