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中生代(一)
发布:2014-5-26 15:07:39 来源:冠县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中生代,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代表符号为Mz。约开始于2亿3千万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此时脊椎动物大量发展,特别是水中、陆地和空中;鸟类、有袋类、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已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箭石类动物最为繁荣。植物以裸子植物的银杏、苏铁等为主。主要为陆地环境,偶有火山活动,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叫中生界。
中生界,山东省中生界分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中生界为断陷盆地沉积。
一、 三叠纪
三叠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代表符号为“T”。由于这时期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为上、 中、下三个部分,故名。约始于23000万年前,结束于19500万年前,本纪为早、中、晚三个世,裸子植物继续发育,巨大爬行类动物发育,迷齿类绝迹。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动物为主,腕足类减少,原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地层叫三叠系。
三叠纪,山东中生代以前主要是帏向构造体系活动,印支运动以来构造活动方式有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新华夏系的强烈活动。聊考大断裂就是这种强烈活动地域之一。特点是派生出大的旋卷构造。其本身常被晚华夏系构造切割。聊城地层以聊考大断裂为分界,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聊考断裂带,北起聊城,经宋集、白衣镇,南至河南省兰考,全长270KM,规模大、活动时间长,是鲁西隆起与临清凹陷的分界。该断裂对其后形成的寿张凹陷、东明凹陷有明显控制作用,凹陷的基底为上古生界。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表现为北北东向线形梯度带,断层两侧电法标志层(奥陶系灰岩)埋藏,东侧深1500M,西侧深3500~4500M,两者相差2000~3000M,最大落差6000M。该断裂向西倾,倾向凹陷一侧,倾角60°左右。活动特点是中间强、南北弱。断距最大3700M。
境内鲁西地层分区缺失三叠系堆积,华北平原地层分区沉积了一套三叠系聊城组地层,这是山东省唯一的三叠系代表地层,三叠系因见于聊城以西地区,故名聊城组,为一套干热气候下形成的浅棕色、紫红色河湖相砂、粉砂、泥质沉积,含轮藻化石,厚逾1245M,是山东省唯一肯定的三叠纪沉积。聊城当时气候干热。
聊城组
聊城组命名于聊城,1980年赵志清报导轮藻化石时公开此组名。其岩性和化石面貌见堂邑钻孔剖面。
聊城堂邑钻孔聊城组剖面
上覆地层,馆陶组(N1g)
聊城组(Tl) 厚1245.5m
上段(Tl2) 厚659.5m
23.浅棕色钙质扮砂岩,钙质砂岩,白云质粉砂岩、白云质砂岩、粉—细砂岩与
棕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上部夹少许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产轮藻:Stel-
latochara hoellvensis,Stenochara donetziana ,Cuneatochara sp. 75m
22.浅棕色钙质粉砂岩,粉砂岩央棕红色泥岩。产轮藻:stenochara donetziana,
S.sp.,Cuneatochara acurninata 32.5m
21.浅棕色白云质砂岩夹棕红色泥岩 19.5m
20.上、下部为浅棕色含砾砂岩;中部为浅棕色钙质粉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
岩与棕红色泥岩互层 17.0m
19.浅棕色钙质粉砂岩与棕红色泥岩互层。产轮藻:Stenwchara donetziana,S.spp.
24.0m
18. 浅灰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钙质砂岩与紫红、棕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产
轮藻:stenochara yuananenrsis ,S.donetziana 38.0m
17.浅灰色细砂岩、高岭土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并见浅灰色粗砂岩、含砾砂
岩、钙质砂岩。产轮藻:Stenochara donetziana,S.spp. 61.5m
16.浅灰色钙质粉砂岩、钙质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产孢粉化石。 22.5m
15.浅灰色细砂岩、含砾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产孢粉化石。 19.0 m
14. 浅棕、浅灰色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产孢粉化石。 20.5 m
13.顶部有12m紫红色砂质泥岩,见石膏脉,上部为浅棕、浅灰色钙质砂岩夹紫
红色泥岩;下部为浅棕色高岭土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产轮藻:Stenochara
yuananensis 92.0m
12.浅棕色钙质砂岩、粉—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粉砂岩,泥质粉
砂岩。产孢粉化石。 40.5m
11.浅棕色粉—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局部呈不等厚互层状)及少许钙质砂岩,
偶见石膏晶片。产轮藻:Stenochara sp.及孢粉化石。 184.0m
10. 浅灰色钙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产孢粉化石。 13.5m
下段(Tl1) 厚 586.0m
9.浅棕色粉—细砂岩、钙质砂岩夹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局部砂岩和泥岩呈不
等厚互层状)。产孢粉化石。 159.5m
8.浅棕色粉—细砂岩、粉砂岩与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钙质粉砂岩。产轮藻:Porosphaera dongtunensis 20.0m
7.浅棕色扮—细砂岩、钙质及白云质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紫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局部泥岩呈夹层状。 50.5m
6.浅棕、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夹紫色泥岩(砂岩和泥岩局部呈互层状)。产轮藻:Stellatochara hoellatochara cf.fusifusiformis S.spp. 74.0m
5.浅棕色粉—细砂岩夹紫色泥岩及少许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钙质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产轮藻:Porosphaera dongtunensis, Stetlatochara cf.fusiformis,S.spp.及孢粉化石 36.0m
4.灰白色(底部为浅棕色)粉—细砂岩、钙质砂岩夹紫色泥岩。产孢粉化石。 75.5m
3.浅棕色扮砂岩,粉—细砂岩夹紫色泥岩 58.5m
2.灰紫色泥岩与白云质砂岩互层夹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 47.0m
1.白色硅质含砾砂岩与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产轮藻Stellatochara lipatovae 65.0m
不整合,下伏地层:二叠系(P)
聊城组可分两段:上段由浅灰色细砂岩、浅棕色粉砂岩及棕红、紫红色泥岩组成,厚
659.5m;下段由浅棕色细砂岩夹紫色泥岩及少许砂砾岩组成,厚586m。该组产三叠纪孢粉和轮藻化石。
据现有资料,山东省内仅知聊城有三叠系聊城组分布。但聊城组的分布范围并不限于山东,在与聊城毗邻的河北省临西地带,仍有该组存在。两地相比,聊城组发育好,化石丰富,厚度达1000m以上,较为标准。由上述聊城堂邑钻孔剖面分析,聊城组上段大体自成一个沉积旋回,上部以浅棕色粉砂岩、棕红色泥岩为主,中下部主要为浅灰色粉—细砂岩、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与上段相比,该组下段的岩性偏粗,也约略构成一沉积旋回,以浅棕色粉一细砂岩为主,近底部见多层砂砾岩,泥岩层在上部尚多,下部多以夹层出现,呈紫、灰紫色。聊城组所见直轮藻、楔轮藻两属之各种均只见于上段,哈尔韦克星孔轮藻上、下段均有,其余星孔轮藻属的各种及孔球轮藻均只见于下段。上述轮藻化石中,除东屯孔球轮藻系最先见于聊城组的化石外,其余均是在国内、外早已被发现的分子。其中Stenochara donetziana见于苏联俄罗斯地台南部中三叠统,Stenochara yuananensis 见于湖北南漳中三叠统巴东组,Cuneatochara acuminata在苏联下、中三叠统和陕西铜川上三叠统瓦窑堡组中均有产出; Stellatochara hoellvicensis, S.lipatovae两个种均曾在东德图林根中三叠统见及,且前者尚见于瑞典南部、苏联顿巴斯的中三叠统和陕西中三叠统二马营群,后者及stellatochara cf.fusiformis分别与安徽中三叠统铜头尖组所产Stellatochara anqingensis ,S.fusiformis相似,关于孔球轮藻,目前仅知产于三叠系。
应当指出,聊城组的上段和下段均夹有很少量的含孢粉暗灰色泥岩。其中上段的泥岩产孢粉化石多,但与下段所产者在总体面貌上无大的区别。据李光星、朱神照、常永英等研究,该组所见孢粉化石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78%,蕨类孢子占22%,无被子植物花粉,显示中生代早期植物群面貌。蕨类孢子中的Aratrisporites在瑞士及国内陕甘宁、新疆、湖北、云南等地三叠纪地层中早已被发现,该属在本组计有四种,其含量近蕨类孢子的半数,这是聊城组时代属三叠纪的最有力的证据,其次是Osmundacidis,计有两个种,含量约为孢子总量的7%,该属时代虽可由二叠纪末延至新生代,但三叠纪最常见。在裸子植物花粉中,本体上带肋条的类别计有Taeniaesporites,Striatopinites,Striatopodocar Protosacculina四属,含量近裸子植物花粉总量的5%(仅四肋粉属即占2%)。综合考虑苏联、瑞士和国内川、滇、新疆这类化石的时代,可认为属晚二叠世一三叠纪,但以三叠纪为主(尤其是四肋粉)。就全部裸子植物花粉看,银杏、苏铁类含量不高(2.5%左右),占统治地位的是松柏类,并含有少许Cordaitina,Illinites(均不超过0.5%)等古生代孑遗分子,这是中生代植物发展第一阶段(早、中三叠世)的植物群特征。
鉴于以上事实,李光星等孢粉研究者将聊城组的时代置于早—中三叠世。这一意见与轮藻研究者赵志清等所持中三叠世的结论虽有了一定差异,但在肯定聊城组属三叠系且非上三叠统上,二者却可以统一起来。当然,这仅是据一个钻孔做出的结论,加之所引剖面的上覆层是上古近系馆陶组,聊城组厚度超过1000m仍是残厚,因此有理由认为晚三叠世沉积在该组分布区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