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民俗名胜

第一编 远古地质时期的聊城

发布:2014-5-26 15:07:42  来源:冠县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第一编 远古地质时期的聊城 第一章  概     况     45亿年前,聊城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之中。  太古代,地壳运动频繁。早期,全球性巨型复杂纬向构造带开始强烈活动。中期,地壳升降幅度相当频繁,海陆界线渐趋分明。晚期,火山运动大为减弱,沉积环境渐趋稳定。末期,区域岩化作用相继产生,有岩浆活动。     24亿年前为元古代,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  5亿7千万年前为古生代,分为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期,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古植物繁盛,泥盆纪有裸蕨植物,主要生物有三叶虫、低等腕足类、古杯动物、红藻、绿藻。中期,无颌类、原始盾皮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后期,石炭纪、二叠纪裸蕨植物特别繁盛,出露于地表部分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寒武纪,东阿县有寒武系灰岩露头。奥陶纪,聊城境内有纸坊庄组、东黄山组、北奄庄组、土峪组、五阳山组、阁庄组、八徒组等地层分布。     晚奥陶世末,由于怀远运动作用,地块被抬升成陆。     石炭纪,由于海西运动影响,鲁西地区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滨海沼泽、潮坪、泻湖、碳酸盐台地等相间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当时的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海洋生物丰富,属华北海与杨子海混生生物群。有上石炭统的本溪组和太原组地层。     二叠纪,海西运动晚期,聊城全境上升为陆地。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变成干旱炎热,羊齿、裸子类中的苏铁、银杏、松、柏、杉等典型内陆型植物群竞相繁衍。二叠纪为陆相沉积。早期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有利于煤的形成,境内煤层薄、层数多。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是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为湖泊沼泽相的沉积,后随着地壳运动进一步加强,地表的分化日趋明显,植物还相当繁盛,气候是温暖潮湿的,氧化作用不强,再其后便出现了少量紫色沉积,气候渐趋向炎热方面转化。中期,以河流相为主,局部夹煤线。晚期为河湖相沉积。温暖潮湿气候向南退缩,干热气候侵入,聊城境内气候变得干旱而炎热。植物逐渐稀少,失去了成煤的物质基础。后来,地壳的升降运动更加显著,地形的起伏已十分明显,剥蚀与沉积都在激烈地进行。聊城下二叠统有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上二叠统有上石盒子组、凤凰山组地层,出现聊考大断裂。     2亿3千万年前为中生代,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此时脊椎动物大量发展,特别是水中、陆地和空中;鸟类、有袋类、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已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箭石类动物最为繁荣。植物以裸子植物的银杏、苏铁等为主。主要为陆地环境,偶有火山活动。     三叠纪,表现为新华夏系的强烈活动,聊考大断裂就是这种强烈活动地域之一。特点是派生出大的旋卷构造。其本身常被晚华夏系构造切割。聊城地层以聊考大断裂为分界,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聊考断裂带,北起聊城,经宋集、白衣镇,南至河南省兰考,全长270KM,规模大、活动时间长,是鲁西隆起与临清凹陷的分界。聊城以西地区有聊城组,为一套干热气候下形成的浅棕色、紫红色河湖相砂、粉砂、泥质沉积,含轮藻化石,厚逾1245M,它是山东省唯一肯定的三叠纪沉积。聊城当时气候干热。     侏罗纪,早—中侏罗世,为燕山运动初始阶段,聊考断裂作左右扭动,东明—临清断陷中形成北北东向凸起和凹陷,聊考断裂与张性断裂呈“入”字形,东盘向北扭动。早期下陷快速,多为砂砾岩堆积,中期缓慢堆积湖泊相泥沙质及沼泽相泥碳。当时,聊城境内气候温和、植物茂盛,为湖泊与沼泽地。晚侏罗世,新华夏系活动加强,植物中裸子蕨类松柏达到鼎盛,脊椎动物鱼类发展到比较高阶段,淡水软体动物相当丰富,昆虫中黑薄翅摇蚊十分繁盛。聊城境内侏罗系暂未发现恐龙化石。鲁西北覆盖区的茌平——莘县一带有上侏罗统分水岭组踪迹。     白垩纪,境内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冠县、临清等地。晚白垩世,气候早期温暖干燥,晚期又转入干燥。鲁西帚状构造因其顺时针逆冲上隆,缺失王氏组,其发育过程中,生成了一些凹陷,又控制了王氏组的沉积。白垩纪末,地壳逐渐强烈隆起并遭受剥蚀,结束了燕山运动四幕。境内白垩系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白垩系上部主要由灰色泥岩组成,下部则以硬砂质长石砂岩、砾状砂岩为主,自下而上构成一大的沉积旋回。属河流、湖泊相沉积,其底部见有厚约5米的火山碎屑岩,反映沉积初期曾有微弱的火山活动。 6700万年前至今为新生代,分为两个纪:古近纪、新近纪。新生界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古近系分为渐新统、始新统、古新统;新近系包括上新统、中新统、全新统、更新统。 在此期间的生物大致与现代相同,脊椎动物特征是哺乳动物兴起和繁荣,后期出现人类祖先;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此时的地层绝大部分都有以陆相沉积为主。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运动为喜马拉雅运动。除第三系因含油而研究较细外,其它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境内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中新统为馆陶组地层。     古近纪,气候属亚热带炎热、潮湿相间的特点,孢子组合以常绿植物花粉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济阳坳陷以油为主。鲁北帚状构造以鲁西为砥柱,将鲁北新华夏断裂卷入到该体系中,形成济阳坳陷、埕宁隆起、黄骅坳陷三个旋回层,它们向南西收敛,向东北撒开呈一系列凹凸排列,缺失古近系沉积,凹陷中心向北移,生油层由北向南渐新。聊城以聊考断裂为分界,界之西北为济阳坳陷区,界之东南为鲁西砥柱。沙四段沉积末期,聊城有一次上升。这在济阳坳陷称为济阳运动或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渐新世末,即东营组末,聊城又一次上升,属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两次运动前后均有多次海侵。济阳坳陷沙四段上部碳酸盐岩内,发现多毛虫管化石,有海生的多毛类龙介虫栖管及有孔虫,磷光德弗兰藻。晚第三纪,鲁北帚状构造整体下沉,凸起上沉积了聊城境内馆陶组(厚50~100米)和明化镇组(厚600~1000米),为泥沙质含油建造,其中夹多层海相化石,表明有过多次海侵。鲁西旋卷构造处于上升状态,缺失沙河街组(一段和二段)和东营组。当时气候处于北亚热带温暖气候环境,适于各类生物繁衍。     新近纪,继承前期构造发展,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形成了鲁西平原区。气候以冷为主,间或短暂转暖。沉积物成因类型十分复杂,其发育面貌与现代地貌形态有密切关系。平原区以冲积相、浅湖相沉积为主,夹有海陆交互相。生物以脊椎动物为主,中更新世主要有肿骨鹿、扁角肿骨鹿、山东羊、巨澡狸、华北鼢鼠等生物,晚更新世代表生物是毛犀、猛犸象,全新世代表生物四不象鹿。另外,当时有南北生物共生过渡的特点,既有北方型生物又有南方型生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推广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冠县信息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