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冠县信息港 > 新闻频道 > 冠县新闻

埃博拉可检测能防范 不会在中国大规模传播

发布:2014-8-19 15:52:36  来源:聊城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目前,西非国家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数已上升至近2000人,死亡人数也达千余人。8月10日,在香港发现一宗疑似埃博拉病例,尽管最终排除,仍引发全国群众的高度关注。埃博拉会不会传到中国造成大规模感染?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防范?就此,记者采访了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专家。

  这是埃博拉:于非洲首次出现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出现,由于疫情发生在后者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自那时起,该病一直出现零星个案。

  埃博拉的确诊个案曾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科特迪瓦等。自2014年3月,西非地区持续报告新的埃博拉病例和死亡个案。

  这是可能性:国内不太可能大规模传播

  "埃博拉不太可能在国内大规模传播。"聊城市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张世英表示。首先,这一病毒在国内并不存在,是从国外带来的;其次,埃博拉病人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因此只需加强防控,对出现有关症状的人及时隔离排查,就能降低传播风险;再者,即使坐在感染者身边,但只要没有与感染者体液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也不会被感染,一般人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很低。

  张世英所长详细介绍说,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RNA病毒,在常温下较为稳定,但其很容易被灭活。例如,在60摄氏度条件下,1小时即可被"杀死";在煮沸条件下,5分钟即可被灭活。不仅如此,其基因组也较为稳定,不宜发生病毒突变。

  这是可控性:三种途径皆可控

  记者了解到,非洲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是已知的终末宿主。因此,病毒传入我国大致有3条途径,即通过带毒者或病人传入,通过易感动物传入,通过自然宿主传入。由于全球一体化以及国际交往增加,前者可能性较大;通过易感动物传入也有可能,但通过强化边境检验检疫,这一渠道完全可控;此外,由于蝙蝠飞行能力有限,病毒通过自然宿主传入可能性极低。

  张所长说,接触传播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例如直接接触患者的伤口、体液(血液、唾液等),或接触患者体液污染的环境、患者使用过且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直接接触被感染的野生动物或其尸体,食用被蝙蝠或其他野生动物咬过的水果。

  接触传播的危害性远远小于空气传播。虽然该疾病的潜伏期为2天--21天,但其只在发病期内具有传播性,因此不存在隐形感染的传播风险;患者一旦发病,其严重症状很容易被识别。所以广大市民无需恐慌。

  这个可检测:已研制完成诊断试剂

  张世英介绍,埃博拉在西非蔓延的一大原因是当地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卫生系统脆弱,但经历过"非典"等重大疫情考验的中国积累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具备较为强大医疗卫生系统及监测能力,有能力处理目前的情况。

  目前我国已建立埃博拉病毒的检测方法,并已研制完成诊断试剂。病毒所可通过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其中,核酸检测可在患者发病后第2天--第3天检测到阳性结果,鉴于该方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被视为首选检测方法。

  这样来防范: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聊城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周璞介绍,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周璞告诉记者,对于这一病毒市民无需"过度反应"和"过于担心",只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和患者紧密接触,食用彻底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到受影响的地区旅游,就不会被病毒侵袭。

  (记者 李乐涛 通讯员 赵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