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中生代(二)
发布:2014-5-26 15:07:38 来源:冠县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分享/转发»
二、侏罗纪
侏罗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代表符号为“J”,“侏罗”一名来自法国、瑞士间阿尔卑斯山的“侏罗山”。约开始于19500万年前,结束于13700万年前。本纪分为早、中、晚三世。植物群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和真蕨。脊椎动物以巨大爬行类动物(恐龙)为主,并出现原始鸟类。海中则以菊石类、箭石类等最为繁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 早—中侏罗世,为燕山运动初始阶段,聊考断裂作左右扭动,东明—临清断陷中形成北北东向凸起和凹陷,聊考断裂与张性断裂呈“入”字形,东盘向北扭动。早期下陷快速,多为砂砾岩堆积,中期缓慢堆积湖泊相泥沙质及沼泽相泥碳。当时,聊城境内气候温和、植物茂盛,为湖泊与沼泽地。 晚侏罗世,新华夏系活动加强,沂沭断裂带在上隆背景上继续左行扭动,这是燕山运动第二幕。植物中裸子蕨类松柏达到鼎盛,脊椎动物鱼类发展到比较高阶段,淡水软体动物相当丰富,昆虫中黑薄翅摇蚊十分繁盛。聊城境内侏罗系暂未发现恐龙化石。 侏罗系在鲁西地层区发育较全,自下而上划作坊子组(北部)或汶南组(南部),三台组,分水岭组。“坊子系” 为下—中侏罗统、“三台系”为中—上侏罗统,分水岭组为上侏罗统(此组时间划分有争议,早期划归白垩统,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后,顾知微(1962)将分水岭组置于上侏罗统。此后,随着“热河生物群晚侏罗说”影响渐大,山东地质界多采纳顾先生的意见)。山东省侏罗系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和汶南组,聊城未曾发现。鲁西北覆盖区的茌平——莘县一带有上侏罗统分水岭组踪迹。现仅就上侏罗统分水岭组介绍。 分水岭组 鲁西北覆盖区(茌平——莘县一带)分水岭地层较新泰分水岭剖面更细一些,以莘县朝城钻孔剖面研究较详,主要由灰绿、灰紫色泥岩组成,厚542.2米,含孢粉化石。分水岭组主要由灰、绿色调的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组成。近火山喷发地,上部可含凝灰质或出现厚层凝灰岩、层凝灰岩。该组产以Cypridea unicostata等女星介为主体的淡水介形虫组合、东方叶肢介组合,Probaicalia vitimensis,Sphaerium jeholense等淡水软体组合及Lycoptera,Euhelo pus zdanskyi等重要化石。分水岭组目前所见化石计有介形虫、轮藻、孢粉、叶肢介、瓣鳃、腹足、鱼、爬行等门类。 分水岭组的时间划分争议: 分水岭组的介形化石是一个以女星介为主体的淡水组合,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象Cypridea unicostaia在新疆的吐谷鲁群,陕甘宁盆地的志丹群,辽西的义县组、九佛堂组及其相当层位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准拜音组都早巳被发现。并可见于松辽地区的伏龙泉组,浙江的馆头组等高层位中(郝贻纯等,1974;叶春辉,1980)。分水岭组所见女星介大多是中等大小,前背角高耸,喙小而明显,壳面饰以斑坑和结节的类型。部分女星介背部有浅凹陷,这与浙江寿昌组的女星介也很接近,该介形虫组合中的其他属种多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常见分子。有关分水岭组的时代,介形类研究者的倾向性意见是早白垩世。 分水岭组的淡水软体组合是以Probaicalia vitimensis为代表的前贝加尔螺和以sphae rium jeholense为代表的球蚬占优势。前贝加尔螺分布广泛,如Probaicalia vitimensis在苏联的图尔加组,蒙古的察干查布组上部及国内冀北、辽西一带的西瓜园组、九佛堂组,浙江的劳村组—寿昌组等地层中均可见到(顾知微,1980)。该种还曾产于苏联勒拿河流域威留伊坳陷的上白垩统分布区内,因系再沉积,瓦赫拉门也夫仍视其为早白垩世分子。关于Probaicalia一属的时代,科列斯尼可夫等苏联学者认为是早白垩世分子,而国内软体类研究者的倾向性意见是晚侏罗世,但象鲁东的王氏组、吉林的大拉子组等高层位中也有Probaicalia cf.gerasslmovi产出(陈丕基,1980;吉林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分水岭组所产球蚬之四种(Sphaeriumjeholense,S.anderssoni,S.pujiangensis S.sp.)在热河群及与之相当的岩群中分布较广,其他几个淡水软体属种,也有较广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的时代,在最初鉴定者看来多属早白垩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国内淡水软体类研究者的倾向性意见是晚侏罗世。刘宪亭等鱼类研究者持晚侏罗世意见。分水岭组中产出以Euhelopus zdanskyi为代表的爬行类化石,在20年代初最先经维曼(M.Wiman)鉴定时,其时代被划归早白垩世,赵喜进等古脊椎动物研究者至今仍认为分水岭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 分水岭组的化石均可纳入热河生物群。由于侏罗系、白垩系的标准剖面在西欧,且多为海相沉积,而热河生物群具东北亚地方色彩,属陆生和淡水生物群,因此靠研究该生物群任一门类的演化所得出的时代结论都会因现有海相证据太少而难免带有臆测成分。对苏联、日本及国内新疆、西藏,黑龙江等处海陆交互层的研究,虽然积累了不少有助于判断热河生物群时代的证据,但各家意见至今仍未统一(具然弘等,1981)。分水岭组的时代与热河生物群的时代是一致的,目前虽不乏将其归入早白垩世的意见,但该地层的时代已做过一次更动(由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前的早白垩世变为晚侏罗世),现尚存在激烈争议,再次变动更需慎重,故本史延用《山东省区域地质志》的倾向性意见,将分水岭组暂定为晚侏罗世。 三、白垩纪 白垩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代表符号为“K”。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约开始于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结束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初期的生物群中,巨大爬行类(恐龙)和裸子植物仍很繁荣,但至本纪末,恐龙已完全灭绝。海中无脊椎动物有孔虫兴盛,菊石类、箭石类动物由繁盛趋向灭绝。本纪后期,被子植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地层叫“白垩系”。 境内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存在白垩系,白垩系全被新近系覆盖。中生代地层主要为陆相碎屑沉积,夹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多发育在断陷、坳陷盆地中。因研究程度较差,故未详细划分。据钻孔资料,境内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冠县、临清等地。 晚白垩世,气候早期温暖干燥,晚期又转入干燥。鲁西帚状构造因其顺时针逆冲上隆,缺失王氏组,其发育过程中,生成了一些凹陷,又控制了王氏组的沉积。 白垩纪末,地壳逐渐强烈隆起并遭受剥蚀,结束了燕山运动四幕。 境内白垩系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白垩系上部主要由灰色泥岩组成,下部则以硬砂质长石砂岩、砾状砂岩为主,自下而上构成一大的沉积旋回。属河流、湖泊相沉积,厚119.4m。其底部见有厚约5米的火山碎屑岩,反映沉积初期曾有微弱的火山活动。总之,本地层分区白垩系研究程度尚不高,有待进一步工作。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